食管癌治疗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
针对食管癌的治疗,当前的基本策略是手术和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为主要和首选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表现在治疗的普及、技术的普遍提高、手术时间的缩短、手术切除率的上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等方面。据目前资料显示,国内食管癌总的手术切除率为94.0%,术后总的5年生存率为31.6%,且患者手术死亡率逐渐下降。
1.手术治疗风险预测模型
对于手术而言,术后风险主要包括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外科医生都力求找到预测手术后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应基于患者术前指标和手术因素的全面评估,可预测患者术后情况,指导围手术期的管理。一些常用的术后风险预测模型亦主要关注这两方面,其中手术严重度评分(POSSUM)模型,结直肠外科的Cr-POSSUM模型,心血管外科的EuroSCORE模型等应用较广泛,这些模型的建立、应用和改进也为我们思考食管癌手术风险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Philadelphia,Rotterdam,Munich和ASA模型临床上使用的食管癌术后风险预测模型主要有Philadelphia、Rotterdam、Munich和ASA模型(见表1),目前国内外还缺乏相关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一项来自瑞士与澳大利亚人群间的对照显示,单独Philadelphia模型对两组人群术后30天死亡率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Munich模型预测效能最差,Rotterdam和ASA模型也不尽人意。
OSSUM及相关风险预测模型POSSUM评分系统由12项术前生理学评分,包括年龄、心功能、呼吸系统病史、血压、脉搏、格拉斯高(Glasgow)昏迷评分、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清尿素氮值、血清钠浓度、血清钾浓度、心电图情况和6项手术严重性评分,包括手术规模、手术步骤、总失血量、腹膜污染情况、病变恶性程度、手术性质(择期或急诊)组成。根据每项指标的情况分别予以评分后导入Copeland方程计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该评分系统在欧美国家应用较多,在血管外科及普外科的应用预测效果较好。
基于POSSUM评分系统设计模板,逐渐出现了P-POSSUM,O-POSSUM模型。O-POSSUM是专门针对胃癌和食管癌手术设计的风险预测模型,是POSSUM系列模型中唯一被期望专门适用于食管癌手术风险预测的模型。当然,这些模型的应用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
赖(Lai)等的研究显示,与POSSUM和O-POSSUM模型相比,P-POSSUM模型更能准确预测食管癌术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亦有研究显示,O-POSSUM系统过于高估了患者术后
死亡率,仍需改进。国内有学者应用改良后的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显示出较好的预测能力。由于存在人群种族差异、医院规模、外科医师手术技巧等难以客观量化的指标因素,导致预测模型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这些不同模型还需要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才能逐步完善。
2.长期生存风险预测模型
在临床实践中,常有患者询问医生食管癌治疗后的生存期多长,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多大,这常常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诸多因素决定了食管癌患者远期生存时间及复发转移的风险,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食管癌的TNM分期。新的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已经实行,相对第6版而言,新版分期中补充了食管癌的肿瘤病理类型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也进一步细化了淋巴结分级。TNM分期是不断改进的动态系统,将不断引进新的预后指标。在不久的将来,癌症的分期系统中很可能会涵盖一些生物学标志物或基因突变。当然,对TNM分期系统所进行的任何修改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多个大型研究中已经获得证实的影响因素,才能够补充进入TNM分期系统中。
Sato等的研究构建了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研究对食管癌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后的临床指标和病理指标共计199个变量进行分析,将结果与传统的线性判别分析(LDA)予以对比。结果表明,无论1年生存率,还是5年生存率,ANN预测模型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好的预测效能,其前景值得期待。
食管癌治疗后远期生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是极其复杂和繁琐的,将会涉及临床、基础医学、计算机、统计、数学等学科,最终实现对个体患者长期生存的风险预测,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意义深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上述风险预测模型中大部分均是针对西方人群为主的设计。面对我国这样的食管癌大国,探索符合中国人群的食管癌相关风险预测模型将是一项极有意义、迫切的工程,也是一项非常现实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