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奇教授:食管癌相关风险预测模型

2011-08-16 00:00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陈龙奇教授现任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会员,曾作为我国内地唯一获邀者参与了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主导的食管癌TNM分期(2009年第7版)的制定与评价。

流行病学家和临床医生期望在疾病进程的各个环节,基于已有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下一步情况的预见和掌控,这便涉及到一个概念——风险预测。风险预测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和变化趋势所做的分析和推断,建立可操作的模型。风险预测是风险决策的基础,其模型的建立需大量数据资料和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并需在临床实践应用中不断更新和完善。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可谓层出不穷,尤其是统计学的不断进步,为此类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利支持。与食管癌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中,本文对此略做综述。

食管癌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对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予以总结分析,探讨其与发病之间的风险关系,这是建立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初衷和目的。该模型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疾患的早期干预一级预防,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国家和个人医疗负担,节约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整体社会资源,提高群体健康水平。目前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在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已较为成熟。食管癌虽同为东西方人群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但病理表现上有所不同,西方人群以食管腺癌为主,中国人群则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两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亦有差异。

1. 食管腺癌及Barrett 食管

现有研究发现,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因素包括肥胖、酗酒、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的食管反流、Barrett食管(BE)等。

BE 为食管下段腺癌的癌前病变这一观点已获共识。关于BE 与食管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从食管黏膜柱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BE)→肠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进展型癌(食管腺癌)的序列演进过程已获普遍认可。与其它恶性肿瘤不一样的是,无论是在临床层次,还是在病理分子层次,BE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解肿瘤形成和变化机制的窗口。丹麦学者提出了用于估计BE 人群中食管腺癌发生风险的EM模型,但该算法较为粗略,仍无法完全实现对年龄和性别及人群特异相关的风险预测。萨托(Sato)等筛选了BE相关的4项分子生物学指标,分别是增生息肉病蛋白基因(HPP1)、甲基化指数(MI)、抑癌基因p16 及RUNX3 和3 项临床指标,包括性别、病变长度、病理类型。将这些指标纳入分组,提出用以预测BE进展的三级风险分层模型,通过2年及4年的实验观察,以出现重度不典型增生为终止事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BE进展预测较为准确有效。

普拉萨德(Prasad)等回顾了BE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因素,发现患者年龄大、性别为女性、BE 病变长度较长这些因素使BE转变为食管腺癌的风险增高,一些分子标志物如p53基因的丢失也可导致该风险增高。Prasad同时认为,BE进一步演变的风险评估应该包含临床因素和分子标志物因素这两方面,建立BE风险预测模型须多中心的协同研究。

2.食管鳞癌

食管鳞癌是亚洲地区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其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是食管鳞癌高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吸烟、过度饮酒、食物中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食管黏膜的长期慢性损伤等。遗憾的是,针对国内高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目前尚未有针对中国人群食管鳞癌成熟的风险预测模型面世,虽有研究涉及但所做的工作还十分欠缺,这样的工作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探讨。

食管癌分期

分页: [ 1 ]   [ 2 ]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