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4 月 12-14 日,以「微循环与糖尿病肾病」为主题的 2018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河南省微循环学会成立大会、首届河南省微循环学会年会在郑州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微循环学会、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微循环学会、河南省人民医院承办。微循环基础及临床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学者齐聚一堂,对目前「微循环与糖尿病肾病」前沿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领域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讨论。
本次论坛特设「院士院长论坛」,邀请了吴少岭院士、詹启敏院士、刘乃丰院长、刘章锁院长,对微循环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新进展做专题报告。还邀请了糖尿病、肾脏、心血管、中医药 4 个学科的 6 位专家,围绕糖尿病肾病多学科协作展开深入探讨,为临床管理提供更多思路。本次论坛共邀请 60 余名国内糖尿病与代谢病科专家,设置讲座 18 个、话题讨论 2 场、病例分享 4 场、论文交流 32 个(大会评出 4 位优秀论文,青年医师论坛评出 6 位优秀论文)。现场参会人数 538 人、观看会议直播人数累计达 5 千人次。
2018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开幕式现场
院士院长论坛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共同的病因学机制之一。本次论坛特设「院士院长论坛」,邀请 2 位院士、2 位院长,就国际高血压管理新指南、脉络学说构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净化治疗时机、精准医学在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中的应用进行解读。现撷取精华,以飨读者。
2017 AHA-ACC 高血压管理指南解读
东南大学医学院 刘乃丰院长
2017 AHA-ACC 高血压管理指南的发布是具有颠覆性的,不仅更新了高血压定义,而且更新了降压的目标值、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以及药物治疗等。刘乃丰教授结合中国的高血压指南以及中国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对此次指南更新进行了深入解读。目前,我国高血压人数众多,很有必要借鉴美国指南的积极态度,将高血压的防线前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各个群体对管理血压必要性的认识,这对于我国高血压甚至整个慢病的人群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 吴以岭院士
吴以岭院士指出,脉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器官,有它自己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特点,也有其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与西医学将心血管、脑血管、周围血管病等各自独立进行研究的作法相比较,脉络学说显然具有整体系统的特色优势,更便于寻求血管病变的共性发病规律、病理环节及防治策略。通过对「脉络-血管系统病」的一系列研究,对通络药物干预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核心病理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疗效确切。对于糖尿病并发症,通络药物通过改善肾功能,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意义深远。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净化治疗时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章锁院长
血液净化治疗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治疗方式。临床上慢性肾脏病 5 期患者透析治疗的开始时机一直没有统一意见,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开始透析的标准要早于非糖尿病肾病,并认为早期透析可以使患者更加获益。如何合理安排,不增加患者负担,选择合适的透析时机相当重要,而糖尿病患者的多种并发症导致其生存率低下,血液透析室医师应该加强对糖尿病透析患者的综合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精准医学与糖尿病微循环障碍
北京大学医学部 詹启敏院士
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还将不断升高。研究并建立我国血管疾病的精准医学模式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各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在完成各自研究项目的同时,需要紧跟国家的步伐,系统整合并扩大现有研究队列和样本资源库,建立生物资源及大数据的共享平台,参与并引领全球数据库的建立。充分发挥精准医学模式的先进性,推动精准医学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乃至基因水平对糖尿病肾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水平上阐述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本次论坛上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给临床带来启示与思考。
代谢性核受体与糖尿病肾病 管又飞教授
肾脏结构与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 陈平圣教授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医工结合转化研究 倪中华教授
补气活血复方中药改善微血管渗出的作用和机理 韩晶岩教授
AGEs 介导过度血管新生与成熟不足的机制研究 黄巧冰教授
高血压所致慢性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 李宁军教授
管又飞教授从代谢性核受体切入,探讨 PPARs、LXRs 和 FXRs 通过全身及肾脏局部的作用发挥其肾脏保护功能的机制。陈平圣教授从肾脏结构改变方面,阐述了肾脏从正常组织结构到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病变、小管病变、间质病变和血管病变的进展,探讨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联系。黄巧冰教授则从 AGEs 介导过度血管新生与成熟不足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治疗的影响切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李宁军教授则从分子机制方面探讨了高血压所致慢性肾脏损伤的机制。韩晶岩教授还探讨了气活血复方中药改善微血管渗出的作用和机制。无论探讨哪方面,都是希望为早期发现、诊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思路。此外,倪中华教授展示了自己所在实验室研制的无创血糖检测仪器以及在尿糖低成本精准检测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影响了降糖药物在体内代谢。因此,如何合理应用降糖药物,是临床管理的重点。此外,早期识别、诊断糖尿病肾病,建立一体化三级预防模式,改善合并症症状,同样是提高达标率、改善糖尿病肾病结局不可缺少的手段。6 位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最新指南和循证证据,分享了糖尿病肾病的规范化管理策略。
糖尿病肾病诊断新型标志物 刘必成教授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秦贵军教授
糖尿病肾病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 陈莉明教授
医院-社区内分泌-肾科一体化糖尿病肾病三级预防 孙子林教授
糖尿病肾病与高尿酸血症 常宝成教授
脆性糖尿病治疗与血糖预测 李全忠教授
糖尿病肾病三级预防包括筛查、预防、治疗及管理,需要社区-医院协作,内分泌科-肾科协作。孙子林教授建议,建立医院-社区内分泌-肾科一体化糖尿病肾病三级预防模式,以改善糖尿病肾病结局。而 实现 DKD 早期诊断及监测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发现并鉴定敏感特异的 DKD 新型生物标志物是目前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刘必成教授结合自己课题组多年相关研究经验,围绕细胞外囊泡及小管损伤等介绍了 DKD 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在肾功能受损时,不同降糖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降糖药物在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中应用得安全性不同。秦贵军教授和陈莉明教授则分别从作用机制和药物选择方面进行了探讨,建议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应增加检查肾功能的频率,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合理选择用药。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于 CKD 患者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常宝成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最新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要全面筛查高尿酸血症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并积极控制,避免应用可升高血尿酸的药物。
李全忠教授也带来了脆性糖尿病的治疗与监测。脆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忽高忽低,变化呈难预测、难控制特点。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快速、平稳、精细地控制血糖的目的,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为改善糖尿病的远期预后提供了优化血糖管理方案。
文中插图拍摄自 2018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现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丁香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