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胜利闭幕!

2008-12-08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字体大小
- | +

由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联合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的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暨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教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兼卫生厅厅长姚志彬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陈规划教授发来欢迎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致开幕词。亚洲分子糖尿病理事会主席、日本和歌山医科大学校长Kishio Nanjo教授致欢迎词。

亚洲分子糖尿病学术研讨会代表了亚洲该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首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于1999年在日本举行,其后由亚洲各国轮流主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上海主办第四届MDIA研讨会后中国大陆第二次主办该学术研讨会,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和杨文英教授担任本地组委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纪立农教授、陆菊明教授和贾伟平教授任组委会执行主席。来自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42人以及中国大陆内地从事糖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代表近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90篇,涵盖糖尿病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代谢组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向。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总结、发布了亚洲人群糖尿病致病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今后分子糖尿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翁建平教授的大会主题报告通过详实的研究数据生动地重现了国际首例因核纤层蛋白C缺失导致的LMNA病由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发现并确诊的历程,揭示了核纤层蛋白造C缺陷引发该病的可能分子病因,并就其早老分子发病机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学研究,证实核纤层蛋白C缺失与细胞DNA稳定性下降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Rb)缺失有关,Rb缺失致使DNA稳定性下降的细胞进入合成期活跃复制,因此激活了p53基因,导致细胞过度凋亡、组织退行性变。

大会特邀报告先后由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大陆及美国的分子糖尿病研究学者展现了本地区采用全基因组相关分析获得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最新研究报告,发现了2型糖尿病新的易感基因,确认了原来已经发现的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进一步为临床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提供了新的依据。在探索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进程中,全基因组相关分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阐明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有力的技术手段。

来自韩国分子糖尿病及遗传学研究专家的教育报告展示,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旱田除草剂阿特拉津可以抑制线粒体复合物活性和氧耗量,诱发线粒体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从环境因素、能量代谢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阐述了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可以诱发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日本学者的教育报告则揭示了Wolfram综合征患者胰岛细胞程序化凋亡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随后合并召开的首届中山糖尿病论坛则突出临床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的实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专辟的临床辩论会从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选择、胰岛素应用和强化降糖的临床获益三个辩题展开,通过正反方激烈、有序辩论和听众的热情参与使得与会者对涉及到的临床问题明晰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

正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总结本次会议所说,分子病因学是糖尿病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学研究基金都对分子糖尿病研究领域投入巨资支持,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必将推动我国以及亚洲在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中山糖尿病论坛传承于泛珠三角糖尿病论坛,每两年一届,论坛的主题就是突出临床研究新进展,推动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促进我国临床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并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编辑: dongchangche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