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2 型糖尿病早期对话调查——中国报告》(以下简称《中国报告》)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2015 年年会上正式公布。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未依从专业建议,尤其是在药物使用方面,其依从性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八成医生面临没有时间进行咨询、患者缺乏持续的行为改变、很难说服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等挑战。
「早期对话」是关于疾病治疗的初期对话。《全球 2 型糖尿病早期对话调查》目的是了解医生和 2 型糖尿病患者之间在诊断和添加治疗初期的「早期对话」情况。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早期对话』的效果对治疗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将确定患者未来治疗的基调,包括如何坚持药物治疗、检测血糖水平、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为医生提供了沟通平台,有利于解决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疑虑、预期和误解。因此,医生与糖尿病患者应在『早期对话』中共同努力,建立良好互动的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医患『两轻松』的最佳目标。」
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发言
惊!一半以上糖尿病患者「早期不听劝」
《2 型糖尿病早期对话调查——中国报告》出自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糖尿病多国调查——IntroDia™。该调查由勃林格殷格翰、礼来制药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合作开展。该调查涉及全球近 1.7 万例 2 型糖尿病患者,横跨全球 26 个国家,超过 6700 名诊治医生,中国的医生和患者也参与其中。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慢性疾病之一。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疾病治疗早期的医患对话。「早期对话」不仅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信心,增进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有动力来监测血糖,遵循医嘱治疗,并且可以促进患者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长期结果。
《中国报告》表明,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未依从专业建议。其中,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或药物者,仅为 32%;实现食物/饮食改变者,为 35%;有体力运动改变者,为 28%。上述数据都低于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患者个人,而不是环境因素。
忧!八成医生遭遇「对话挑战」
糖尿病患者当前令人堪忧的低依从性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早期对话」的严重缺失。
《中国报告》显示,近八成的医生认为「早期对话」对于糖尿病治疗结局很关键,但坦言面临的挑战诸多,突出的表现是:「对话」后患者不能坚持饮食或运动等行为改变,又恢复错误习惯;其次,谈话时间不够,信息沟通不充分;此外,疾病复杂、患者的情感和心理障碍,以及文化、家庭、社会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也大大影响了「早期对话」效果。
「如何利用有限的对话时间为每位患者提供适量的信息,解答其疑惑和顾虑,医患双方共同探寻一个合理并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中国医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是门诊压力大、患者多,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纪立农教授认为:「如果医患『早期对话』不畅,患者缺乏持续的行为改变,就很难进行长期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
喜!三大工具助力医患「两轻松」
如何扭转「对话不良」的尴尬现状,医生可借助心理、教育和治疗三大「工具」配合使用,以弥合患者行为与医生的行为建议之间的差距。
心理工具是指医生的同理心。《中国报告》指出,医生同理心水平越高,和患者的沟通越顺畅,遇到的「对话」挑战越小。体现在「早期对话」中,即要求医生努力了解患者的治疗预期和日程,尊重患者。
教育工具也称谈话工具,旨在促进讨论并鼓励患者改变行为。专家建议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可采用多学科会议和结构化小组教育会议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一致的信息,以避免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混乱,诱发对医生的不信任。
最重要的是治疗工具。纪立农教授表示:「现代糖尿病治疗主张『全程管理』,在选择治疗工具时,应同时兼顾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预期和日程、低血糖风险、体重控制、心血管及肝肾功能的改善以及服药的依从性和便利性等,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简便、有效的全面解决方案。」
以我国已经上市的 DPP-4 抑制剂代表性药物——利格列汀为例,它主要以原型形式经胆汁和肠道排泄,无需根据患者肝肾功能而调整剂量,本身不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和体重,与常用药物联合,无药物间相互作用,且服用方便,疗效稳定持久、有效安全,有助于实现医患双方「两轻松」,也将更有利于患者日常的疾病管理。
医患双方一旦达成良性的伙伴关系,「早期对话」质量将获得有效提升,这必将有助于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现状获得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