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意义?
刘超教授:HbA1c是机体中糖化血红蛋白的一种类型,约占总糖化血红蛋白的70%,可大体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流行病学调查及DCCT、 UKPDS等前瞻性临床研究均已证实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许多糖尿病组织均推荐以HbA1c达到6.5%~7%作为血糖控制的主要目 标。
除了作为控制目标外,目前还推荐使用这个指标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其检测方便,不受饮食限制,变异性更小。
2、糖化血红蛋白转化为平均血糖浓度的公式?
刘超教授:此公式供参考:HbA1c与AG(平均血糖)密切相关(AGmg/dl=28.7×HbA1c-46.7,R2 =0.84,P<0。0001),可以用HbA1c值来计算估计的平均血糖(eAG)值。
3、如若空腹血糖为8.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3.2%,判定有何预测病情的指导意义?
刘超教授:这个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糖化血红蛋白采用的不是DCA或BioRad的方法。另外,一次血糖不能准确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需要全面考量。
4、美国医师学会的指南不建议胰岛素强化治疗?
刘超教授:
这两年各学术机构对于强化治疗的问题争论较大,鉴于晚近的一些研究没有证实强化治疗的优势,甚至增加心血管风险,加之胰岛素可以导致多种不良反应(有研究使用胰岛素治疗组死亡风险高于其它治疗组),因此,有些指南不主张对所有的患者都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问:
对于危重病人的强化治疗,几年前我就有点意见,我总觉得危重病人处在应激状态,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血管加压素,甲状腺素,都应升高,以适应应激状态。 所以血糖升高是必须的,但前几年总有人在“强化胰岛素治疗”。试想,如果你跑完了1000米,让你按正常的频率呼吸,你不难受吗?所以要用疾病的思维看待 生命体征的平稳。
刘超教授:
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就像危重患者出现低T3综合征不能治疗一样,那是一种自我保护。假如患者属于应激性高血糖,就不能一味追求过低的血糖控制目标。我有个 老师,长期高血糖安然无恙,但医生建议她强化治疗,而且,几天之内就把高了十几年的血糖降了下来,结果,这位老师的生命也终结了!
问:
正常人的胰岛素的应用。不要走入“血糖高---加胰岛素---进食多---血糖高---加胰岛素”循环中。我总觉得即将推出的智能胰岛素泵,对于无毅力节食的人来讲,可能会带来灾难。
刘超教授:
同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引起疼痛如何治疗?糖尿病足内科治疗有什么好办法?谢谢!
刘超教授:
糖尿病外周神经末梢的治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吗,可选用a-硫辛酸、弥可保等;另一方面是疼痛的治疗,这个可以 根据疼痛的分级使用相应的镇痛药物。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末梢神经坏死之后,疼痛也随之消失。有些急性神经痛的患者,可能缘于自身免疫,使用糖 皮质激素可有显效。
问:
最近看到新闻说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增加死亡率,其中认为强化治疗的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6.0%,这样对我们临床的意义何在?请教授给以指点。
刘超教授:
其实,美国和欧洲的联合指南几年前就把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界定在7%以下,我国2010年版的指南也执行了这个标准。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标准的提升,告诫我们要对患者使用个体化治疗措施,假如频繁发生低血糖反应,宁可放宽政策,也不可用患者的生命作为代价。
问:
今天在丁香园看到了“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最新指南(2011)英文版,大体浏览了一下,觉得内容值得期待,不知刘教授对该指南有何评价?
刘超教授:
这个指南更适合广大的内分泌和代谢病科的专业医生,它更加细致,全面。但对于基层非专科医生,ADA指南的可操作性更强,普及性更好一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