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岁少年离世只因父母太溺爱?别逗了,真正原因是这个

2017-03-03 06: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徐乃佳
字体大小
- | +

今天,一则新闻在网络上热度非凡。

转载后的标题,相当博人眼球——「少年抽出的血马上凝固,不幸离世只因父母太溺爱」,云云。其实新闻里说的是一个 16 岁的男孩小健,3 年前确诊为 1 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差,父母听之任之,最后发生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而离世。

1 型糖尿病患者离开胰岛素治疗,极易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果遵照医嘱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注射胰岛素以及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失去了起病的温床。退一步讲,即使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能尽早医治,以目前的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都能转危为安。

可是,为什么悲剧发生在小健的身上了?

小健对胰岛素的抵触,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1 项包括亚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 13 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各国均普遍存在部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心存顾虑、拒绝启用或延迟胰岛素治疗的现象,这种心理障碍被称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这种「抵抗」来自于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病耻感、担忧低血糖以及体重增加等。长此以往,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更加不利于病情控制。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 2~3 倍。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我们在努力拯救患者的身体,却常常忽略救「心」。虽然有时意识到患者存在心理障碍,我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啥?因为在很多基层医院,没有开设精神心理科,也没有心理医生。大部分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做好糖尿病教育,进行鼓励、心理疏导。

心理疾病的诊治早已写入国内糖尿病指南,何时能不再纸上谈兵?

伪科学的泛滥,推进了悲剧的进程。

不良中医(有的甚至不是中医)抓住病人治病心切的心理,打着「偏方、秘方包治百病」的幌子,招摇撞骗,从中牟取暴利。身边也有不少病人,像小健一家那样上当受骗。结果不该吃的药吃了,不该停的药停了。

我突然恍惚了,伪科学的旗子屹立不倒,是这面旗的旗杆太硬朗,还是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过于薄弱?

社会责任的缺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体制下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本已紧张,无良媒体再来炒作,这导致民众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宁愿相信骗子也不相信医生。仅凭这一点,医患沟通就愈加举步维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头条的,也永远不会是有深度的医学科普文章。来看看这则头条新闻的原标题:医嘱用药人命关天岂可任性自作主张,糖尿病男孩生命停止在 16 岁。网络转载后,标题拟为「少年抽出的血马上凝固,不幸离世只因父母太溺爱」、「少年抽出的血马上凝固原因是什么?父母溺爱患上糖尿病」等等。原文之意为说明未遵医嘱之痛,如今改头换面为「血液凝固之因、父母溺爱之痛」。此痛点完全非彼痛点,读者连一点可怜的科普教育都无法得到了。

还有就是,医生们除了看病,就是忙着科研和论文,有几个医生有时间并且愿意坐下来写一篇优秀的科普引导患者?

落在媒体和医生身上的社会责任,真的很重。

悲剧发生了,但愿我们一直反省着前进。

作者:徐乃佳(主治医师)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