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有糖尿病的并发症,血糖很高,是不是要多做点运动?」
「医生,做家务可以算运动吗?」
「医生,您说的运动有点模糊,我该如何运动才合适?」
……
面对患者的询问,我们也可能一时语塞。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运动治疗的重要意义不必多言。临床工作中,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设置运动治疗师的角色,而内分泌科医生更注重药物的疗效,这就使得运动治疗的实施多停留在口头教育指导上,运动处方难得一见。一张完整有效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时机、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如何为患者私人订制?纵观《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 1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不难找到答案。
运动强度:低中为佳
指南推荐:肥胖糖尿病患者以较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好,一般糖尿病患者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较为适宜。
解读:运动强度直接关系到锻炼效果。指南之所以如此推荐,是因为: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能量代谢以利用脂肪为主,运动强度中等的运动,则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衡量运动强度的「尺子」有最大摄氧量、运动时的最大心率等。笔者认为,心率运用较为便捷。如低强度运动以最大心率达到 (220-年龄)×(35%~54%) 即可,中等强度运以最大心率达到 (220-年龄)×(55%~69%) 为度。强度由轻至重,循序渐进,最后达到最大心率。糖尿病合并妊娠者运动形式以散步、固定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心率不超过 140 次/分。
运动项目:取长补短
指南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适当辅以抗阻训练。
解读:轻度有氧运动包括购物、散步、做操、太极拳、气功、家务劳动等;中度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车、健身操等。其中步行可作为首选方式。此外,完善的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结合,取长补短,既增加趣味性,又可动员更多的肌群参与运动。抗阻运动是在运动过程中针对某肌群施加了一定的阻力(包括自身质量或外来负荷)。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利用哑铃、弹力带和盛满水或沙子的矿泉水瓶,针对大肌群进行抗阻运动,如上肢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胸部、腰腹部等大肌群。关节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选择登楼梯和跳绳等。抗阻运动中以每组动作重复 8~15 次感到疲劳为度,即为中等强度。
运动时机:伺机而动
指南推荐:餐后 1~3 小时开始运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大于 16.7 mmol/L、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Cr>176.8μ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合并急性感染及血糖低于 4.0 mmol/L 的患者暂不适宜运动。
解读: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多为餐后血糖升高,故指南推荐了餐后运动的时间。有低血糖倾向、急性或严重的并发症不宜运动,需要病情稳定后再适度运动。要注意的是,注射胰岛素后 1~1.5 小时是胰岛素作用高峰,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避免把胰岛素注射到运动活跃的部位使其吸收加速,而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若运动前血糖<5.6 mmol/L,应进食糖类后再运动;晚间运动后,如睡前血糖 <7.0 mmol/L,预示夜间可能会发生低血糖,也需进食一定量的糖类。最好叮嘱患者运动时,身上常备些快速补糖食品(如糖块、含糖饼干等)。
运动时间:由少到多
指南推荐:每天至少 30 分钟中度运动强度,若不能一次运动 30 分钟,可分次进行,每次 10~15 分钟。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150 分钟。
解读:每次运动前应进行 5~10 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进行至少 5 分钟的放松活动。但这段时间不能算作运动时间。首次开始运动的阶段可以稍短,每次 10~15 分钟,以后视身体条件的不同逐渐延长,因人而异。年龄小、病情轻、体力好的患者,可增加运动强度、缩短时间,而年老者和肥胖者可降低运动强度、增加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由稀至繁
指南推荐:一般以每周运动 3~7 天为宜,具体视运动量的大小而定。
解读:运动频率应该由稀至繁,而且,如果运动间歇超过 3~4 天,运动受益会受影响。如果每次的运动量较大,可间隔 1~2 天,但不要超过 3 天。所以指南推荐运动起始治疗,可从每天运动 1 次开始,至少每周 3 天,并逐渐增加至每周 5 天甚至 7 天。抗阻运动可以每周 2~3 次,隔天 1 次,应避免连续两天进行。
另外,为避免低血糖,指南建议运动治疗过程中应对治疗药物(尤其是胰岛素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密切监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