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中国发展趋势迅猛,其发病率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0.67% 增至 2013 年的 11.6%,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总费用每年超过 1,000 亿元。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积极推动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统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凭借其稳定性佳、易于检测等优势,成为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可靠检测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管理。
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16 罗氏全国糖化血红蛋白用户交流会暨上海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工作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王冬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煜非教授、冯仁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炯副教授等临床及检验专家就 HbA1c 检测对于糖尿病诊疗的价值、我国 HbA1c 检测标准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会主席潘柏申教授介绍了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糖尿病诊疗中检测血糖的历史背景及近年来重视检测 HbA1c 的缘由。谈及目前国内 HbA1c 的检测现状,潘教授指出:「我国 HbA1c 检测方法繁多、检测标准不一、检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我国至今未能将 HbA1c 正式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给糖尿病诊疗工作的推进带来巨大挑战。因此,HbA1c 检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势在必行。」
HbA1c:糖尿病长期管理的有效手段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缓慢形成的非酶促反应产物,可反映过去 2 至 3 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受急性的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取血。相较临床普遍应用的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HbA1c 生物变异性小、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少,能更好地反映中、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和慢性并发症风险,是糖尿病诊断和反映控制水平的一项重要意义的可靠手段。
王煜非教授表示:「监测 HbA1c 水平对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状况、预估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均将 HbA1c 列为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监测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并证实 HbA1c 水平与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和微量白蛋白尿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呈显著正相关。HbA1c 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HbA1c 每下降 1%,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减少 37%、周围血管疾病风险减少 43%、糖尿病相关原因引起的死亡率下降 21%、心肌梗死风险下降 14%、卒中风险降低 12%。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及国际临床化学家联合会(IFCC)于 2009 年共同推荐将 HbA1c 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将 ≥ 6.5% 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由于我国目前 HbA1c 检测方法没有实现标准化,故暂时不推荐用 HbA1c 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关注溯源性 助力 HbA1c 检测标准化
「溯源性」是指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常规检测结果的值具有能够与规定的国际或国家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是说明结果正确的依据。中国《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ISO17511 标准)》指出,溯源性一定是用于定量的、并具有 SI 制单位的检测结果。
临床检验溯源性的根本目的是患者新鲜样品的检验结果可溯源至国际或国家的参考物质或参考方法,而单纯追求校准品或控制品的可追溯性没有意义。具有溯源性的检测结果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精密度,没有良好的精密度,即使溯源性强,检测结果依然不准确,没有临床价值。
此外,溯源性只有在完整的检测系统下检测的患者样品结果,才具有溯源性,其中涉及仪器、试剂、校准品和操作程序等。因此,使用完整的检测系统是确保检测质量的重中之重。任何实验室如果不用配套的检测系统,得到的患者检测结果就丧失了具有溯源性的优势。
冯仁丰教授强调:「追求溯源,是为了每天新鲜样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如果国际上已经具有了认可参考物质或参考方法的话,临床实验室就尽可能去选择已经具有可溯源至参考系统的产品。但即使有了溯源性的基础,还必须要认真做好每天的质量控制。」就 HbA1c 检测而言,为了实现 HbA1c 检测的标准化与溯源性,IFCC 参考方法建立了 HbA1c 检测标准化真正的可靠依据。
中国积极推进 HbA1c 检测行业标准化
为推动我国 HbA1c 检测标准化,上海率先于 2011 年启动了 HbA1c 检测结果一致性计划(SHGHP)。该计划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所共同开展,167 家上海及全国的实验室参与其中。吴炯副教授指出:「通过参考实验室给标本(新鲜血样)定值,所有实验室使用新鲜血样进行校准和检测,截至目前,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参考实验室定值结果间比对标准已大大提高,偏差小于 6%,达到 NGSP 的要求。该项目正逐步向上海周边地区辐射,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动 HbA1c 检测结果一致性工作积累经验。」
2015 年,我国《HbA1c 检测行业标准(WS/T 461-2015)》(以下简称「标准」)发布,从选择可靠的方法、方法的规范化使用、干扰因素分析、以及测定结果质量监测四个质量环节制定了系统的技术规范原则,以达到提高 HbA1c 检测质量的目的。王冬环教授指出:「准确的血糖评估是糖尿病规范管理的基石。只有通过持续改进 HbA1c 检测质量并进一步推进检测标准化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从而提升糖尿病管理水平。」
《标准》指出,IFCC 参考系统是 HbA1c 检测标准化唯一有效的参考系统,应选用检测结果可溯源至 IFCC 参考方法的分析系统,包括仪器、试剂及校准物。目前国内 HbA1c 的检测方法有 100 多种,且不同方法检测 HbA1c 不同的组分,目前所有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均应以 HbA1c 或「相当于 HbA1c」报告结果,但不同仪器、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仍难以在短时间解决;同时,为满足临床需要的 HbA1c 检测精密度,要求检测方法室内变异系数(CV)应控制在<3%,以<2% 为宜,这是国际通用的常规方法都能达到的指标;检验结果正确度方面,应与可接受参考值的差值在±0.5% HbA1c 范围内,以±0.3% 为宜。
HbA1c 检测中非方法学特异的干扰因素包括红细胞生存周期异常、血红蛋白病、药物、妊娠等。《标准》指出,在方法学特异的干扰方面,不同分析系统干扰因素是不同的,实验室应知晓所选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常规变异及衍生血红蛋白对 HbA1c 测定的影响。
罗氏诊断是首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糖尿病诊断的 HbA1c 检测制造商,是 IFCC 标准化委员会唯一的厂商代表。罗氏诊断 Tina-quant® HbA1c Gen.3 能特异性地识别β链 N 末端糖基化的氨基酸片段,具有独特的抗变异体及抗衍生物干扰的能力;其 HbA1c 检测产品同时拥有 NGSP 和 IFCC 溯源性证书。2015 年 5 月,参与 CAP HbA1c 室间调查的 3,200 多家实验室中,罗氏 cobas® c 501/502 是实验室使用最多的糖化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