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教授:关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早期防治

2016-08-31 1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高度特异性微血管并发症累及眼部时的表现,是 20-64 岁成人的主要致盲原因。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患 DR 者占 24.7~37.5%,患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为 3.3~7.4%。

DR 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慢性高血糖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聚集造成微血管损伤,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进而导致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视网膜局部渗出、出血、缺血、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最终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且病程伴随终生,部分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时已经罹患 DR。同时,DR 早期,尤其是非增殖期及黄斑水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故而早期眼底筛查十分重要,可大大降低失明的风险。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发病的 1 型糖尿病(T1DM)患者,可在 12 岁开始眼底筛查;青春期后发病的 T1DM,一经确诊立即筛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2 型糖尿病(T2DM)也同样一经确诊立即筛查 DR,之后每年复查一次。有研究表明,T2DM 每年一次眼底检查可使失明的发生率降低 94.4%。

DR 的防治宜在早期进行,以预防为主。降糖、降脂、降压等治疗有利于减少抗氧化应激,是 DR 防治的基础;DR 非增殖性病变(I、II、III 期)时,可增加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羟苯磺酸钙;增殖性病变阶段(IV、V 及 VI 期),则需要进行眼科手术(激光光凝、抗 VEGF 球内注射、玻璃体切除)治疗。

羟苯磺酸钙的机制在于保护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维持 BRB 稳态。多个 RCT 研究证实,它能改善早期 DR 微动脉瘤、渗出、出血等表现,延缓 DR 进展,并辅助增强激光治疗效果。

总之,只有充分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早期防治,降低糖尿病失明风险和避免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才能成为可能。

现场提问

1、2 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就需要口服羟苯磺酸钙吗?

2、增殖期 DR 需要继续使用羟苯磺酸钙吗?

3、激光治疗可以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吗?

4、除了 DR 外,羟苯磺酸钙还可以用于其他部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吗?

5、如何增加 DR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观看完整视频,参与观后答题活动,请戳我 >>  

编辑: 梁思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