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素是与饱腹感和体重相关的一种脂肪因子。其由肥胖基因编码,并由脂肪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分泌。通过负反馈,可激活下丘脑中的受体来调节食物摄入和体重。除此功能外,瘦素还影响人类的情绪,并且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系统来完成此功能。基于这些特性,瘦素可能是解释在 BMI 升高的个体中发现氯胺酮抗抑郁效果好的关键因素。2020 年 1 月在线发表在《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上的题为「Leptin, obesity, and response to ketamine」的文章探究了瘦素、肥胖症与氯胺酮三者的关联。
瘦素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
(1)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瘦素进入血液,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通过激活瘦素受体发挥其抗抑郁作用,瘦素受体在包括海马在内的各种大脑区域都被发现。一旦这些海马受体被激活,会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增加作用于下游区域。临床前数据证明瘦素注射会增强小鼠海马 BDNF 表达。此外,当瘦素与 BDNF 拮抗剂一起给药时,瘦素的抗抑郁特性消失了。
(2)谷氨酸能系统和情绪表型 研究表明,海马和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的瘦素受体的激活介导了瘦素的抗抑郁作用。此外,瘦素的抗抑郁作用似乎取决于 BDNF 信号的转导。
研究表明,瘦素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与腰围有关,这表明腹部肥胖在引起瘦素抵抗方面的病理重要性。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对情绪有显著影响的不是瘦素的绝对浓度,而是瘦素引起的相关受体水平改变的实际作用。相对于瘦弱的患者,肥胖患者的瘦素功能可能更简单,氯胺酮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这样做,氯胺酮可以在边缘系统中引起与瘦素相同的下游作用效果,并最终通过增加海马 BDNF 活性来减轻抑郁症状。
总而言之,本综述表明,氯胺酮与其他经典抗抑郁药不同,在 BMI 升高的患者(特别是腹部肥胖的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这可能是因为氯胺酮导致的 NMDA 拮抗作用可以弥补肥胖/超重状态中瘦素功能的不足。典型的抗抑郁药似乎并不具有通过谷氨酸能系统来弥补瘦素功能的能力,因此,对于 BMI 升高的患者无效。在临床上,基于这些信息,患有抑郁症的肥胖个体可以尝试使用氯胺酮治疗,而不是尝试使用其他经典抗抑郁药。但此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评估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其他机制,如该药物的抗炎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