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糖尿病慢病管理及复方制剂应用专家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窦京涛主任、北京医院药剂科纪立伟教授、阜外医院陈燕燕主任、应急总医院李洪梅主任、民航总医院段俊婷主任、北大首钢医院王闻博主任、北大医院高莹主任、海淀医院黄薇主任、陆军总医院吕肖锋主任、安贞医院马立萍主任、华信医院李红梅主任、309医院申晶主任、门头沟区医院邢惠芳主任、305医院曲建昌主任、燕化星城医院马金霞主任、京煤集团总医院宗桂芝主任,就糖尿病慢性病管理和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做深入探讨和交流。
一、慢病“失守”终得瞩目,健康中国该如何实现?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潜在风险和负担逐年增加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以糖尿病、高血压为首的慢性病相关经济负担正快速消耗家庭和社会积累的财富。基于此,“健康中国2020”订制了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主要目标之一,2018年两会也令医疗工作者聚焦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和减负。
对于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和难控现状,宗桂芝教授分析,以下3点原因是目前兹需解决的问题:
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发达地区对比偏远地区、基层社区医院对比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和诊疗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政府分级诊疗政策也提出了加强社区医生诊疗水平的要求;
2. 慢性病防控体系不完善:对慢性病严重危害认识普遍不足、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人手短缺及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3. 优秀管理方案可及性低:基层卫生机构工作者甚至三甲医院工作者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新型治疗手段的规范合理使用和不良事件处理,患者群体通常也难及时接触、了解和接受优秀的前沿临床治疗方案。
宗桂芝教授也指出,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加强了慢性病的门诊报销力度,适合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制度和临床管理办法正逐渐被普及,健康中国的建设还有赖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二、优化临床管理,帮助减轻慢病负担
糖尿病是令我国卫生医疗体系疲于应对的典型慢性病。刊登于《柳叶刀》的论文1曾指出,慢性病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成本加重了我国医保负担,其中2011年中国治疗糖尿病费用为170亿美元,占我国整体医疗总支出的5%。
优化慢性病管理是提高慢性病控制效果、减轻国家负担的有效途径。马金霞主任总结,临床工作者需保证及时足够的降糖疗效,关注新型方案和多机制搭配,同时简化方案、考虑患者意愿。而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经济等诸多优势,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更好配合治疗费用降低和国家医保减负。
邢惠芳教授则分享了优选降糖方案的相关经验——关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其中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单片复方制剂在疗效、依从性、药物经济学、低血糖风险、不良反应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优势:
疗效:研究发现,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单片复方制剂对比相同剂量的维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自由联合具有生物等效性2,与二甲双胍增量相比均能显著降低控糖不佳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3,较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单片复方制剂则更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4;
依从性与经济性:针对使用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单片复方制剂患者的一项观察性、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22.9个月后平均坚持用药者高达88.8%,且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单片复方制剂日治疗费用比原研维格列汀和二甲双胍之和低21%之多5;
不良反应与耐受性:基于中国糖尿病患者的VISION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患者的胃肠道耐受性良好,低血糖风险低,且不会带来增重风险6。
此外,黄薇主任表示,由于糖尿病临床中广泛存在的治疗惰性可导致初始治疗延迟、升级治疗失败及合并症发生发展等不利情况,深化临床工作者早期联合降糖治疗理念、克服治疗惰性和改善依从性等都是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可行办法。
三、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慢病时代的更优选择
在针对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与糖尿病管理的讨论过程中,吕肖锋教授认为,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用药的治疗特点,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对于每天需要多次服药的患者而言是个更简便、治疗意愿度更高的选择。
纪立伟教授也指出,一项为期24周的临床研究显示:复方制剂的使用可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至98.9%7,提示复方制剂更有利于协助管理糖尿病病程。同时,对于认知和沟通障碍更多见、体质较弱的广大老年糖尿病群体而言,口服降糖药的复方制剂或成为更放心的治疗模式之一。
慢性病管理往往需要多药配合,二联方案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口服治疗模式。窦京涛教授总结,二联方案除增强疗效、提高安全性外,改善患者依从性、帮助减轻国家卫生经济负担也是其重要优势。经历了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单片复方制剂成为建立在充足临床证据上的可靠方案,是适合国情、临床应用前景良好的糖尿病管理新选择。
参考文献:
1.Early appraisal of China's huge and complex health-care reforms.Lancet 2012 Mar 3;379(9818):833-42.
2.He YL, et al.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8;46(5): 259-267.
3.i LN,et al.Diabetes Obes Metab. 2016 Aug;18(8)775-82.
4.Göke R., et al. Diabetes Metab. 2015 Jun;41(3):244-7.
5.Simon D, et al. Diabetes Ther. 2014: 5: 207-224.
6.Ji LN,etal.Diabetes Obes Metab. 2016 Aug;18(8)775-82.
7.Rombopoulos G, et al. Int J Endocrinol. 2015; 251485
MCC批号EU919051219 有效期2020-05-23,过期资料,视同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