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糖尿病不单纯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身心性疾病。一方面,糖尿病可引起患者的许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因素又会影响糖尿病的转归。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啻为治疗糖尿病的一剂良药。
糖尿病不光是糖代谢紊乱,患者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有文献报道,糖尿病人患焦虑、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而焦虑、紧张的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糖代谢紊乱。临床上经常见到有些糖尿病人,由于生活事件的意外打击,病情在一夜之间突然恶化,这些都说明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心理问题解决不好,不但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血糖的稳定;而且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抑郁症,因此,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那么,糖尿病人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干预呢?
否认和怀疑
心理特点:在刚被告知患有糖尿病时,病人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觉得“我不疼不痒,能吃能喝,怎么可能是糖尿病呢?”对化验结果和医生诊断持怀疑态度,根本听不进医生的劝诫,心里满不在乎,既不愿意复查,也不配合治疗,继续我行我素,胡吃海喝,任其这样下去,很可能导致病情进行性发展和恶化。
心理处方:首先,要对病人进行科普,告诉患者“三多一少”症状仅仅是线索,诊断糖尿病主要是依据血糖而不是症状,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积极配合治疗,这对早期控制疾病进展十分关键;其次,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既不能被疾病吓到,也不能满不在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和勇气。这一阶段不宜过分渲染糖尿病的严重后果,这样很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悲观甚至自杀念头。
恐惧和焦虑
心理特点:病人在确信自己患有糖尿病之后,一想到今后自己要与糖尿病打一辈子交道,面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糖尿病对自己今后生活、学习、工作、婚恋、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难免会产生紧张、失眠、焦虑、恐惧的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若不能及时消除,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心理处方: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的具体原因。让患者知道尽管目前糖尿病尚不能治愈,但却完全可以控制,只要把血糖等各项指标控制好,就可以避免出现并发症,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健康长寿。利用一些控制糖尿病的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抗击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一些焦虑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也可小剂量、短期服用抗焦虑药物,最好晚上服,在缓解焦虑的同时也可改善睡眠。
失望和无助
心理特点:许多患者在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之后,内心倍感失望,再一想到要终身控制饮食,长期与针药打交道,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难免会情绪低落,抑郁寡欢难以自拔。还有些病人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早晚都是死,对今后生活失去信心,干脆自暴自弃,放弃治疗。
心理处方:对此类患者要用温暖亲切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等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让病人相信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的,帮助患者转变观念,不要把糖尿病的治疗看成是“额外的负担”,而应当做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社会各界应从各个方面对患者施以援手,助其重燃生活的热情,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卑和躲避
心理特点:这种心态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糖尿病患者。有的孩子因为害怕患病消息被同学知道后自己被孤立或另眼看待,不敢告诉老师或同学,整天提心吊胆,打针吃药都要躲躲藏藏;有的年轻人担心患病被单位知道后会影响个人日后的发展,或者担心恋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遭到对方抛弃,故意隐瞒病情。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这些患者在单位刻意表现得跟健康人一样,不注意控制饮食、不按时进餐,甚至针不敢打药不敢吃,结果导致血糖忽高忽低,导致严重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昏迷。
心理处方:通过讲解让患者知道,只有规律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才能保持血糖稳定。如果碍于面子,老是隐瞒病情,一方面不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帮助;另一方面,长期的过度压抑还会导致抑郁症。正确的做法就是勇于袒露患病事实,取得周围同事、好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正规系统地治疗,这样更有利于对疾病的控制。
内疚和自责
心理特点: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对每个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患者甚至还可能因为患病而失去某些岗位及发展机遇,这让患者觉得自己非但不能给家庭提供帮助,反而给家庭增加不少负担。患者常常会为此而感到自责和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包袱和累赘。
心理处方:通过宣教让患者明白,糖尿病只要控制得好,就可以不出并发症,从而减少医疗开支,没有并发症的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胜任各种工作。同时,还应充分协调、调动社会各界,解决患者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消除心理负担。
悲观和厌世
心理特点:这种心态多见于那些病史长,病情重,疗效欠佳、经济条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他(她)们或是对治疗产生失望,认为无药可医,自暴自弃,放弃治疗;或是由于花费巨大,因病致贫,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导致悲观厌世,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
心理处方:对于这类患者,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精湛的医技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发动社会各界对患者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让患者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当患者存在自杀倾向时,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自杀危机干预,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积极控制血糖,还要关注和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愿天下所有的糖尿病友扫除心灵阴霾,健康快乐每一天!
小结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糖尿病患者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如能配合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