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之外最能代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疾病,具有高度特异性,也是成人新发失明的最常见原因、非外伤性致盲的第一原因。
目前所知的 DR 机制是:慢性高血糖引起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后释放各类炎症因子及生长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BRB),即微血管损伤,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直至失明。
DR,尤其是非增殖期病变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建议 T1DM 患者如果在青春期及以前发病,应在 12 岁开始眼底筛查;青春期以后的一经确诊即筛查,每年一次。对于 T2DM 患者,研究表明,每年一次的眼底筛查可使失明发生率下降 94.4%。
就 DR 的治疗而言,现主张依据不同分期行阶梯治疗,降糖、降压、降脂是贯穿各期的基础治疗,尔后可联合特异性治疗改善微循环甚至还可加用手术治疗。治疗最关键的是早期、及时。
羟苯磺酸钙是我国指南推荐的用于改善糖尿病微循环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使下游各炎症因子表达下降,改善周细胞丢失及紧密联结蛋白结构,保护微血管,维持 BRB 稳态,改善微循环,控制眼底病变,延缓 DR 进展,从而改善视力。
体外实验证实,羟苯磺酸钙与安慰剂组相比能显著抑制过氧化物、氧自由基实现抗氧化的功能,并降低 CRP,表明还具有降低炎症的功能。临床研究证实,该药使得毛细血管脆性下降,保护毛细血管稳定性。在动物实验中,羟苯磺酸钙具备保护微血管防止渗出的效果。
以后玻璃体穿透率(PVPR)为衡量 BRB 通透性的指标,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羟苯磺酸钙能显著降低 T2DM 伴有早期 DR 患者的 PVPR 值,且降低幅度与血糖控制水平无关。其他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延缓眼底微动脉瘤形成,减少出血,降低 ETDRS 评分,延缓 DR 进展。
对于 DR 早期合并青光眼的患者,该药能降低视网膜除雪面积和改善视野缺损。而对于 DR 增殖期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辅以羟苯磺酸钙能达到更好的激光治疗效果。
从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羟苯磺酸钙以原形从消化道及尿液中排除,不经肝脏代谢,对肾脏无损伤作用,因此其不良反应较小。
现场提问
问 1:DR 增殖期患者是否可以使用羟苯磺酸钙?
问 2:T2DM 是否一经发现 DR 就要使用羟苯磺酸钙?
问 3:除了眼科使用羟苯磺酸钙以外,其他哪些疾病也可使用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