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 2016:表观遗传学改变将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的新方向

2016-06-13 11:08 来源:丁香园 作者:罗纳尔迪尼奥
字体大小
- | +

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基础研究表明,高血糖可导致表观遗传学修饰,进而影响基因表达。因此,如果能够停止或逆转此类表观遗传学改变,就可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第 76 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16)期间,来自韦恩州立大学的 Kowluru 教授举行了一场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进展」的研讨会,探讨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Kowluru 教授指出,糖尿病可能并不会改变眼部微血管相关基因的基本结构,但高血糖环境可以通过 DNA 修饰来控制基因的「开启」或「关闭」。具体会导致哪些改变取决于基因种类和外部因素,如同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样,其他外部因素,如生活方式、药物、酒精、吸烟、环境污染等有着相似的表观遗传学效应。

表观遗传学改变可导致多种眼部改变,其中以视网膜病变为甚。随着视网膜血管的逐渐退化,部分视网膜开始缺血、缺氧,机体代偿性地补充新生血管。然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这些新生血管扭曲变形,阻碍血液流动,同时可渗漏血细胞和血浆,导致视物模糊和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激光光凝,但激光治疗在去除多余血管的同时会破坏视网膜细胞。此外,高血糖所致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会促使更多功能障碍血管的再生。

因此,Kowluru 教授指出,目前亟待解决的是阻止这些表观遗传学改变。根据这一理论研发的药物已在肿瘤治疗领域使用,这些药物可纠正表观遗传学的某些改变,但尚无专门针对糖尿病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不过,这可能成为阻止那些涉及眼部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的开始。对表观遗传学机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其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药物。

干细胞治疗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干细胞可按需分化成不同细胞,骨髓和其他部位干细胞的改变可导致视网膜细胞功能障碍。不过,好消息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缓慢,在疾病早期引入特定细胞的健康前体细胞或可有效纠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来自 Cedars-Sinai 医学中心的 Ljubimov 教授指出,研究人员已在动物模型中成功使用前体细胞「复活」死亡的视网膜血管。

目前有多种方法进行干细胞治疗。一种方法是使用储存的脐带血或其他捐献者的干细胞,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患者的自体细胞,后者有利于避免免疫反应。

活到老学到老,做与时俱进的医者:只需关注 ADA2016- 丁香园专题报道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