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是糖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糖尿病治疗与疗效评估的全过程,对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状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血糖监测情况不容乐观,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指导和教育,此种状况亟待改进。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末梢血血糖监测,它包括自我血糖监测(SMBG) 和床旁检验(POCT) 两种模式,SMBG 多由患者自主在院外进行,POCT 多由临床护士在院内操作。
新版指南分析汇总了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对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和监测时间点的建议,血糖未达标 (或治疗开始时) 的患者,监测频率应 ≥ 5 次/d,已达标患者为 2 ~4 次/d;而对于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正餐和加餐前、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时均应监测血糖。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过程中,众多因素均会对监测结果的精准性造成干扰,而血糖仪的准确性是血糖检测值准确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新版指南引入了目前国际上更为严格的 IS015197, 强调医疗机构选择血糖仪需满足 ISO 标准对精准度的要求、抗干扰能力强、红细胞 压积范围至少为 30% ~ 60%、操作简便等 10 项要求。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在临床上不仅是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近年,HbAlc 的标准化检测在全球不断完 善,促进了对 HbAlc 作为糖尿病筛查和诊断方法的重新评估。2011 年 WHO 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将 HbAlc 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
国内学者探讨在中国人群中应用 HbAlc 筛査及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价值,在中国成人中,HbAlc 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 6.2%~6.3%。然而,该切点并非基于 HbAlc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良好相关性,尚需大样本人群研究为确定中国人 HbAlc 诊断、筛查糖尿病的适宜切点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 学证据。
糖化血清白蛋白(GA) 作为反映短期糖代谢状况的指标,在近期血糖水平的评估、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评价等方面较 HbAlc 更有优势。GA 更适用于短期住院治疗、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患者降糖方案调整后的短期疗效评价。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 的血糖监测原理与回顾性 CGM 技术相似,主要特点是在提供即时血糖信息,同时提供高、低血糖报警、预警功能。
总之,新版指南将有助于医师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情况,优化治疗方案,改善血糖控制,实现糖尿病个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