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四)

2012-05-28 10:38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基本原则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 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就必须接受糖尿病教育,可以是糖尿病教育课堂、小组式教育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后两者的针对性更强。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管理的形式 每个糖尿病治疗单位最好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定期开设教育课程。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糖尿病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足病医生和心理学医生。逐步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和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这种系统也可以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

教育的内容 ⑴疾病的自然进程。⑵糖尿病的临床表现。⑶糖尿病的危害,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足部护理。⑷个体化的治疗目标。⑸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⑹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⑺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⑻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⑼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程序。⑽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⑾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⑿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标准随访方案,见附录1。

附录1 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初诊:

1.为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初诊时要详细询问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了解糖尿病的家族史。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复习以往的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并进行以下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①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腰围、血压和足背动脉搏动。②化验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③特殊检查:眼底检查、心电图和神经病变相关检查。若条件允许,应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

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综合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疾病史等情况,确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的最初目标。帮助患者制定饮食和运动的方案,肥胖者确定减轻体重的目标。建议患者戒烟、限酒。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处方合理的降糖药物并指导药物的使用。教育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如血糖测定的时间和频度,并做好记录。告诉患者下次随诊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随诊:

查看患者血糖记录手册,分析化验结果如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讨论饮食及运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询问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及不良反应。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建议HbA1C每年测定2 次;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建议HbA1C 每季度测定1 次。

对于高血压的患者每次随访都要测定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血糖监测:

HbA1c 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正常值4%~6%),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 个月检测1 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 个月检查1 次。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 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如果没有实验室,则可以应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但须定期校准;这样的中心应定期介绍患者到有条件的中心检查,或与上级中心实验室建立联系,转送标本。HbA1c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进行。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自我血糖监测只有成为糖尿病管理方案中的一部分才会发挥作用。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检测血糖,尿糖的检测包括尿糖定量检测也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控开始自我血糖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 次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血糖监测应该是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方案的一部分,医务人员在建议糖尿病患者开展自我血糖监测的同时,也应教育患者血糖监测的目的、意义,并辅导患者正确解读血糖监测的结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自我血糖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更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如妊娠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更严,为了使血糖达标,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更重要,应该增加监测频率。而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定期结构化的血糖监测,监测次数可以相对较少。

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 ①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②餐后2 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③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④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检测夜间血糖。⑤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⑥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自我血糖监测方案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标和治疗方案。

1.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 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2.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3.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 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1 周内连续监测3 天,每天监测7 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①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②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③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尿糖的自我监测 虽然自我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在老年人) 或降低( 妊娠) 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

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的监测 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血压和血脂是两个重要而且可以干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达标与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达标同等重要。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1 次血脂(包括LDL-C、总胆固醇、酣油三酯及HDL-C)。用调脂药物者还应在用药后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患者每次就诊时均应测量血压。应指导高血压患者每日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并定期记录血压情况。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