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荷兰12月发表在《初级糖尿病护理》上的一项研究,针对有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的预防项目可能并未充分应用心理学中的激励方式来强调遗传易感性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
来自阿姆斯特丹VU大学医学中心的WiekeHeideman和他的同事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上糖尿病的风险高,可以此作为健康教育策略,但目前尚没有相关的干预性研究。作者总结说:根据综述结果,现有的糖尿病预防计划多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家族史及其潜在的遗传易感因素使其患病率增高,现有的项目却都没有利用这一点。
Heideman博士和他的同事以针对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的糖尿病预防的研究为检索条件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最终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研究中干预措施(节食、运动或二者均有)多与能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胰岛素水平或达到减重目的相联系。作者说:令人惊讶的是,六个以改善生活方式为预防措施的干预项目竟然没有一个特别针对糖尿病家族史及其相关问题,比如因果律和对遗传的态度、控制论、宿命论及焦虑情绪等。作者补充道:很显然,家族史只是在招募患者过程中一个支持诊断的条件而已,而非一种可以加强内在驱动力促使生活方式改变的推动力。作者建议,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亲属而不是“所有有风险的人”,找到针对该人群遗传易感性的特定的理念,制定预防策略进行健康促进计划,可以帮助提高指标达标率和治疗有效性。尽管如此,作者称,本研究结果还不能明确如何更好的与2型糖尿病患者交流关于高发病风险的信息以及这种交流与无家族史人群的交流存在多大差异。
来自芬兰Kuopio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及哲学博士MattiUusitupa以及Helsinki大学医学博士JaakkoTuomilehto、哲学博士MPolSc随后对本文发表了评论,他们称,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尽管有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对干预反应较好,但长期的随访发现是否有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率并无影响。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相比,糖耐量受损可能是一种更强的促进生活方式改善的驱动力。评论者认为,不管是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还是其他高危人群,都应该记住,是否患上糖尿病并不取决于家族成员的基因表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