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同时达标率不足1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报告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评估(CCMR-3B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糖尿病人群血糖、血压、血脂三项指标共同达标者不足12%。
该研究是一项非干预性、观察性的横断面研究,共纳入全国华东、中南、西南、东北、华北和西北六大地区100多家医院的25450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以了解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三指数达标率。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2.6±11.89岁,男性占46.97%,体重指数(BMI)≥24kg/m2者占58.29%,病程至少半年以上,89.48%为城镇人口。另外,吸烟者占16.39%,饮酒者占7.9%。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女性等均被排除。
结果发现,28%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60%伴有高血压,42%伴有血脂紊乱,30%伴有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具体控制水平如表所示。其中男性、<65岁、BMI≥24kg/m2、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血糖控制和血压控制较差。此外,在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比例远较钙拮抗剂低。另外,入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仅1/4潜在适应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在LDL-C不达标人群,不到20%的患者服用他汀。
纪教授最后强调,在糖尿病管理中,除关注患者血糖外,血压、血脂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等应该全面着手控制,尽量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
COMPASS研究:胰岛素治疗者血糖监测不理想
纪立农教授报告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研究(COMPASS)结果表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较不理想,血糖监测不规范可能是其中胰岛素疗效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个医疗中心30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年龄18~65岁,男女各占50%,60%为退休人员,平均BMI为24.61±3.43kg/m2;接受胰岛素治疗至少3个月,HbA1c>8%。主要研究终点为评估当前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现状,和患者教育和行为干预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改善的有效性。次要终点是评估患者强化SMBG期间生活质量,在中国患者群以建立标准化的、适宜的血糖监测频率。
该研究一期结果表明,预混胰岛素是受试人群胰岛素治疗主要类型占51%。就医患交流方面,胰岛素需要调整剂量、需要SMBG、患者自我调节胰岛素剂量问题、HbA1c检测、饮食控制和锻炼、低血糖认知等,结果提示医患交流有效性在70%以上。关于医生是否教育血糖检测频率和监测点的问题上,有22%的患者给予否认,即使医生给予医嘱也仅有24%患者服从医嘱。另外,56%的患者表示曾发生过低血糖,37%的患者无血糖仪。在SMBG方面,患者就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不同监测时间点的认知也有所不足,仅有12%的患者认为睡前也应该监测血糖,19%的患者还选择监测餐前血糖,51%的患者认可餐后血糖监测,80%的患者选择空腹血糖监测。就血糖控制目标,25%的患者无认知。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受试者,平均HbA1c水平为8.53%,在接受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患者中,HbA1c≤7%者约24%,相应的SMBG频率也存在一定问题。
纪教授指出,该研究表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状况较不乐观,这也可能是胰岛素疗效不满意的重要原因。血糖监测差主要包括患者监测频率低,自我监测技能低,超过1/3的患者没有血糖仪,监测点不统一等几个方面。另外,医患有效沟通也有待改进。
MARCH研究:阿卡波糖降低餐后2h血糖优于二甲双胍
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报告的阿卡波糖对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研究(MARCH研究),24周随访结果表明,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降低HbA1c水平相当,但降低餐后2h血糖优于二甲双胍。该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最终入选中国9城市11家医疗中心657例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WHO标准,1999年)。受试者年龄30~70岁,体重指数为19kg/m2≤BMI≤30kg/m2;HbA1c≥7%且≤10%,空腹血糖(FBG)≤11.1%;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病程在一年以内,未用过降糖药物,或用药史<1月但入组前3个月未用药者。
受试者经过4周个体化生活方式治疗导入期后,在为期24周第一阶段治疗过程中,随机接受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1.5g/日)治疗。阿卡波糖初始用药50mg(1次/日,晚餐时嚼碎吞服),服药1周后加至50mg(2次/日,中、晚餐时),服药2周后加至50mg(3次/日,早、中、晚餐时),服药4周后加至100mg(3次/日,早、中、晚餐时),至此不再加量。在之后24周第二阶段治疗过程中,不达标患者可联合胰岛素促泌剂继续治疗,达标患者维持原治疗至研究结束。
该试验主要研究终点是评价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疗效。次要终点为药物对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对体重的影响、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对肠促胰岛素的影响,以及通过此研究了解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特点,明确药物干预是否与饮食成份具有内在联系。
结果表明,入组对象经24周单药治疗后,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降低HbA1c水平相当,其中阿卡波糖降低HbA1c达1.13%。二甲双胍降低空腹血糖优于阿卡波糖(P=0.0022);阿卡波糖降低餐后2h血糖优于二甲双胍(P=0.019);阿卡波糖降低空腹血糖达1.33mmol/L,降低餐后血糖3.03mmol/L;阿卡波糖减轻体重优于二甲双胍(P=0.004);两组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8206)。
DiaStage研究:28%口服降糖药患者HbA1c≤6.5%
解放军总医院陆菊明教授报告的中国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模式的调查研究(ChinaDiaStage)初步结果表明,口服降糖药物患者HbA1c≤6.5%者占28%,40%患者HbA1c<7%。
该研究共纳入全国20多个城市、103家医疗中心的98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0.01岁,平均病程为5.83年,平均BMI为24.63kg/m2。其中515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1653例患者有冠心病史,597例有脑卒中病史,4295例伴有血脂紊乱。87%的患者接受饮食控制,78%的患者进行运动控制;77%受试者教育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受试者在调查医院就诊至少3个月,入组研究前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未规律服用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者等均排除。
结果表明,口服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使用率最高达53.7%,其次为磺脲类降糖药占42.7%,α-糖苷酶抑制剂占35.9%,格列奈类占27.5%。单药口服者占35.8%,两药联用占45.4%(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降糖药为最常见组合)。其中改变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治疗效果差,HbA1c≤6.5%者占28%,40%患者HbA1c<7%;近一个月内低血糖发生率占14%,体重升高者占8%,EQ-5D量表评分总体较好。
2010年糖尿病医务人员营养知识调查:70%医生认为营养知识培训缺乏
第四军医大学姬秋和教授报告的2010年糖尿病医务人员营养知识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营养治疗(MNT)知识的普及还不够,需要加大推广力度。该研究共纳入13城市大型医院983例临床医生、营养师和护士,以了解其对MNT的态度和MNT知识掌握程度。其中男性127例,女性856例。72.46%为临床护理人员,26.31%为临床医师,1.23%为营养师。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有关MNT的24个问题,包括营养态度、营养基础知识以及糖尿病营养治疗知识等。
结果表明,73.32%受试者表示向健康生活方式转变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60%表示糖尿病诊疗常规中应包括营养评估和营养风险筛查;多于60%表示,作为医护人员有义务与患者探讨营养问题;94.35%受试者表示,营养门诊应成为各科医疗常规的一部分;70%表示多数医生缺乏足够的相关训练;85%表示营养咨询可改善患者摄食行为;57.19%受试者认为为患者进行营养教育有助于促进其遵循膳食指南;多数医生认为为患者进行营养咨询很重要,对患者减肥也很有帮助,对患者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很有作用。对于基础营养知识的了解和回答并不理想,提示糖尿病营养知识缺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