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南京解放军第 454 医院内分泌科进修的时候,我就被一个罕见的案例深深地震撼到了。
患者被诊断为坏死性肌膜炎、2 型糖尿病、败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贫血。主治医师王伟立刻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等治疗,并在第一时间,联合心血管内科、骨科、血管外科、影像科等科室共同会诊,迅速高效的给出治疗方案。
因为患者右下肢创面感染较重,病情危急,转至 ICU 治疗观察,情况好转后,再次转入内分泌科进行右下肢清创手术和 VSD 负压吸引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负压吸引治疗培养肉芽。经过多学科联合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并完成了植皮手术封闭创面,在出院前已可以正常下地行走。
在这位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团队的高效、专业和关怀,医院强大的执行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分泌医生进修选择:是机遇也是慧眼
2014 年我决定申请到南京解放军第 454 医院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进修学习的时候,让很多人意外。454 医院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医院,我们医院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家医院,也很奇怪为什么我不首选去别的医院进修,却选择了一个似乎名不见经传的医院。
后来,我去了南京,遇上个出租车司机居然也不知道这个医院在哪里,转了几圈,才找着了这个四面都在南京老城区深深巷子里的医院。
其实,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的。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其主要特点是病程延长,难以愈合,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最容易因治疗不规范延误病情的糖尿病重症。
我所在医院内分泌科每年都收治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对糖尿病足的病情特点非常熟悉,但一直苦于没有治疗的好办法。由于风险大,费用高,骨科不敢看,内分泌科没法看,很多糖尿病足病患者到最后都是一截了之,甚至有不肯截肢的患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从 2008 年读研就开始想,如何能尽可能的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和死亡率。从 2012 年~2014 年我连续参加了三届南京军区全国糖尿病足继续教育项目后,我发现了这个横空出世的糖尿病足中心,萌生了去那里深入学习的想法。
由于我是地方医院的医生,申请去部队医院进修还颇费周折,好在有王爱萍主任的鼎力相助,我才顺利的进入了这个集体。
内分泌科医生一天忙碌工作写实
从入科第一天,我就被这个集体的团结友爱,奋力拼搏,进取创新,医患融洽深深震撼了。科室虽忙,医生不多。连主任一共九个医生,平均年龄 32 岁。
40 张床位有一半以上的足病患者(在我离开之前变成了 70 张床位),分为两组。凡是收治过糖尿病足病的医生都知道那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因为足病患者都是重症患者,多合并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如败血症、心脏疾病、下肢血供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所以心衰抢救,维持透析都是常态。
科室每日早晨交班,除了详细交代病危病重患者情况和处理结果,回答主任们的各种问题,夜班医生还需要提前做好 5 分钟的 PPT 和大家一起学习糖尿病足规范诊治的专业书籍。早晨的主任查房,会对所有足病患者进行详细的足部检查、创面观察、检查检验资料的分析、下一步诊疗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
这些完全做完,主治医师就带着我去手术室配合骨科医生参加手术了,手术一般有几台接台,一直持续到下午,下午手术结束后,主治医师回到科室开始写手术记录和各种手术文件。
忙完这些,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科室每周一次的足病会又开始了。两组的主治医生已经将自己的足病患者资料整理好,将患者资料、诊疗过程和发展转归制成规范化的 Excel 文件和 PPT 向全科室医生介绍,大家对其治疗过程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诊疗方案提出详细意见。
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分组后不同医生对糖尿病足规范诊疗的执行有差别,通过集体诊治保证全科糖尿病足诊治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分组后医生对非自己组的重症患者病情不了解,在值班时出现沟通障碍和错误,另外,还有利于全科糖尿病足病患者数据录入的质控。
夜幕初垂,年轻的医生们在认真地书写病历病程和第二天的出院记录。大概到 20:30 左右,非夜班医生处理完自己组里的事务,开始陆续离开。夜班医生则在办公室开始了文献查阅、科研数据采集和分析、论文写作和第二天的学习资料的准备。
我们为什么这么忙:忙碌背后的动力
进入 454 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最初的一个月,我像只打了鸡血的兔子,跟着我的带教老师王伟老师每天重复着 24 小时×7 天×365 天的工作状态。我对于糖尿病足医生的辛苦是有预期的,但是还是没想到他们居然会这么拼,这也解释了 454 糖尿病足中心这两年飞速发展的原因。
一个月之后,我就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堪。这才明白,为什么科室的学习室里,主任的办公室里,到处都备有咖啡机可以自取咖啡。每天中午简短的咖啡时间是大家聊天和放松的时刻,可是几乎都还是开口闭口糖尿病足。王爱萍主任,孙新娟博士等都是重咖啡饮用者,她们自己笑称最新研究已经表明,长期大量的咖啡可以降低阿尔海默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后来几个月的接触的深入,我才终于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这些糖尿病足专病医生这样奋力前行。
科室里的医护人员从来不以床号称呼患者,而是奶奶,爷爷,大妈,叔叔等称呼;考虑到外地患者多,多有家属陪客,科室专门开设了陪客饭可供选择;年迈的糖尿病足患者没有子女陪同,上下起床困难,管床医生背上抱下,患者感动的哭了起来,「我儿子都没有这样抱过我」;外地的患者出院,行李多,不好拿,王伟老师自己开车,送到南京火车站。
当一个个躺着来的患者,笑容满面的走着出院;我站在陷在深深巷子里的 454 医院的大门口,看着从全国各地转来的糖尿病足重症患者,终于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我要做医生,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和自己作对,要在技术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创新突破。
高要求高标准:绝不「差不多就行」
454 医院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王爱萍主任并没有把我当成进修医生,她要求我们做一个合格的糖尿病足专病医生,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就是临床和科研都要过硬。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朝着这个方向,在糖尿病足治疗领域里,他们打通了糖尿病足治疗的「任督二脉」,他们一口气拿下了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国际外周血管协会注册会员单位,卫生部 VSD 技术推广基地,南京军区糖尿病足治疗中心等多项认证。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多普勒对糖尿病人下肢血管情况进行常规无创性检查,和鼓楼医院血管外科合作,对血管闭塞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以实现血管重建。球囊扩张技术、支架支撑技术及通过导管灌注溶血栓的药物等方法在重建糖尿病足病患者的下肢血管过程广泛应用。
他们已经熟练开展的自体植皮和糖尿病足 VSD 治疗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和创口封闭,生物(医用蛆虫)清创技术更是糖尿病足坏疽的创面治疗的一个重要创新。
同时,他们购买了美国 Tekscan 公司生产的多功能足底压力矫正系统,能够进行足底数据采集、优化分析、CAD 建模、3D 打印,借助分析左右脚的足底压力分布的差异、分析站姿的不对称性、监测体重动态转移情况和压力集中区域、判断潜在发生溃疡之区域等原理过程,为不同的糖尿病患者智能定制个性化足部矫形鞋垫,能够有效减轻高危区足底压力,降低糖尿病人足溃疡发生或再发的风险,在国内领先。
所以,从糖尿病足的预防,规范化治疗,发生 DFU(糖尿病足溃疡)后的内科治疗,外科治疗,保肢手术后的足底压力矫正,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在科研上,他们也屡有建树,SCI,中华系列文章不断发表,糖尿病患者同伴教育项目,国家级继续教育交流项目全面开花。王爱萍主任更是获得军区重大课题基金资助。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带教老师们却带着我从临床到科研,从手术室到实验室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对一个外人尚且如此,他们之间,更是互相帮忙,相互照顾。虽说几乎都是 80 后,但抢救病人,不分组别;科室活动,全力以赴。在这里,没有计较和内讧,没有偏见和挤兑,主任和普通医生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主任承担所有的风险和责任。
医护之间更是互帮互助,互相包容,在工作上你追我赶,扭着劲搞创新,搞突破。我离开 454 医院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的时候,收到了一本所有医护人员写给我的留言簿。在 EMAIL 和电脑如此普及的今天,看到所有的人亲笔为我写下的告别感言,我是如此幸福和感动。
无私分享 助力诊疗腾飞
这半年,我找到了中国糖尿病足专病医生的一个优秀集体,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收获。在这里,我学会了创面资料的规范化留存,如何规范化衡量计算创面的大小的问题。在这里,我解决了耐药菌感染的难治性创面的疑问,学会了生物清创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这里,454 医院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的主任们对我的科研思路耳提面命,为我回到自己的医院申请到我的第一个新技术项目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意见。这一切,让我在这条艰难道路上继续行走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这一切,让我对足病需要大爱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王爱萍主任为了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寻找新的科研思路远赴美国,而我也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454 医院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这些可爱的老师们,开始了我进一步深造学习的生活。
在今天,我正在使用在 454 医院内分泌糖尿病足中心学会的知识为我的家乡人民服务,我深深的明白了王爱萍和她的团队的良苦用心。所有的糖尿病足病医生,联合起来,让我们共同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健康,尽可能挽救每一位糖尿病足患者的肢体。让我们携手,共同抗击糖尿病!
本文作者:刘彦,主治医师,南京 454 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中心进修医生
本文版权:本文为原创,已获作者独家授权丁香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