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 T2DM 愈来愈多:如此诊治避免错漏

2015-11-12 07: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徐乃佳
字体大小
- | +

未成年糖尿病患者 「条件反射」 T1DM 愈加易「错」

患儿,男,12 岁,因「发现血糖升高半年」就诊。半年前患者因「急性支气管炎」于外院就诊,连续检查静脉空腹血糖为 11.0 mmol/L、12.6 mmol/L、11.8 mmol/L,尿常规示酮体「±~+」, 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空腹 C 肽 0.43 μg/L(正常值 0.6-0.8 μg/L),餐后 2 小时 C 肽 1.69 μg/L(正常值为空腹的 4-5 倍),无口干多饮多尿,考虑「1 型糖尿病并糖尿病酮症」,给予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补液等,尿酮转阴。

出院时给予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中效胰岛素方案,每日胰岛素总量为 30U,但血糖控制较差,空腹血糖 8-9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1-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5%,胰岛素用量增至每日 50U,血糖下降不明显。否认糖尿病家族史。查体:血压 100/60 mmHg,体型肥胖,体重 65 kg(使用胰岛素后体重增长 5 kg),身高 150 cm,颈部及腋下皮肤呈灰褐色,皮肤增厚,心肺腹无阳性体征。

2 型糖尿病   盯上「小胖墩」

2 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障碍的糖尿病,多发生在成人。其病因复杂,是由遗传、环境、代谢等多种危险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肥胖患者的增多,2 型糖尿病也渐渐盯上「小胖墩」——儿童青少年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增高趋势,如美国新诊断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有 1/3 为 2 型糖尿病。

儿童及青少年 2 型糖尿病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但和成人 2 型糖尿病不同,其胰岛素敏感性会随着患儿生长、发育的改变而降低。本病的发病除与肥胖相关外,还与糖尿病家族史、种族、母亲患妊娠糖尿病等有关。

儿童及青少年 2 型糖尿病发病较隐匿,发病初期超重或肥胖,以后渐消瘦,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部分患儿伴有黑棘皮病(颈背部、腋下、阴唇皮肤呈灰褐色,皮肤增厚)等胰岛素抵抗表现。

本例患儿表现大部分与之相似,但合并酮症,受惯性思维影响,易误诊为 1 型糖尿病,随之而来的治疗思路是依赖胰岛素治疗。仔细斟酌,患儿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血清 C 肽提示胰岛功能尚好,有黑棘皮病表现,均不支持 1 型糖尿病的诊断,反而是 2 型糖尿病的佐证。患儿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长期大量的胰岛素使用使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血糖居高不下,造成恶性循环。

谨慎诊断  早期筛查

对于儿童青少年 2 型糖尿病的诊断,美国糖尿病学会、美国儿科学会采取的标准与成人类似:

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不明原因体重减轻)+随机血糖 ≥ 11.1 mmol/L 或空腹血浆血糖(至少禁食 8 小时)≥ 7 mmol/L 或 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 2 h 血浆葡萄糖 ≥ 11.1 mmol/L,如无症状,需重复检测上述血糖,仍达到标准可诊断。

有时 1 型与 2 型糖尿病的分界不明显,诊断需谨慎,2 型糖尿病一般具备下列表现以资鉴别:

①超重或肥胖(以我国 0-18 岁儿童青少年 BMI 百分位数值为准,BMI 在同年龄及性别第 85 到 94 百分位属超重,肥胖为 BMI ≥ 同年龄及性别的第 95 百分位);②有 2 型糖尿病家族史;③诊断时残存胰岛素分泌功能良好(表现为胰岛素和 C 肽水平正常或升高),而 1 型糖尿病血清 C 肽极低或测不出;④起病症状隐匿(1 型「三多一少」明显,多伴酮症酸中毒);⑤胰岛素抵抗,如黑棘皮或多囊卵巢综台征;⑥1 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阴性,更容易合并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

有时也需长期随访方可明确分型,1 型糖尿病患者患病 12-24 个月后基本不会出现高于正常的持续性高 C 肽水平。同时要注意排除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简称 MODY),此病属特殊类型糖尿病,与基因突变有关,一般发病< 25 岁,无酮症倾向,有三代或以上糖尿病家族史等。

我国指南指出,在诊断 2 型糖尿病的同时,更要注意是否存在慢性并发症,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等,以及睡眠呼吸障碍、脂肪肝等疾病。与成人 2 型糖尿病一样,对于儿童及青少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也要做到早期诊治,尤其是高危人群,应不定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以求早期发现异常。

高危人群包括:超重合并以下任意 2 项指标: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10 岁或青春期开始时开始筛查,每隔 3 年筛选一次。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是基石

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 2 型糖尿病的基石,同时进行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

饮食方面,全日总热卡=1000+年龄×(70-100),70-100 为系数,与年龄、胖瘦程度、活动量大小以及平日饮食习惯有关。年龄较小的用量较大,较胖儿童热量给予较低,活动量大适当增加热能摄入。一般 3 岁以下为×95-100,4-6 岁为×85-90,7-10 岁×80-85,10 岁以上×70-80,12 岁以后每年增加 100kcal,再换算成食物交换份。并限制高热量高脂饮食,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减少快餐、零食摄入。

美国 2013 年《儿童和青少年 2 型糖尿病诊治指南》推荐每日至少 60 min 中到大强度的活动以减少体重及改善血糖控制。中到大强度的活动指活动至患者用力呼吸、心跳加快。可采取「讲话测试」评估强度:在中等强度活动后,患者可以谈话但无法唱歌,在大强度活动后,患者需要停下来喘息才能讲话。

在饮食、运动治疗基础上,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是美国 FDA 批准用于治疗的药物。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可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仅用于 10 岁及以上患儿,初始剂量为 500 mg/d,每 1-2 周增加 500 mg 至最大剂量 2000 mg,注意观察期胃肠道反应如腹泻等。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前,需明确糖尿病分型(二甲双胍仅用于 2 型糖尿病)。若不能确定分型,患者需首先接受胰岛素治疗直至确诊。在分型未明确之前推荐使用胰岛素治疗。

儿童和青少年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指征还包括发生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或者静脉血糖 ≥ 13.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 的患者。方案可选择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每天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两次预混胰岛素和胰岛素联用二甲双胍等。考虑到安全性,多用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中目前国内只有门冬胰岛素将儿童用药纳入说明书。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尽可能在 7.0% 以下。

病例患儿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后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达标,1 月后完全停用胰岛素。随访半年糖化血红蛋白 6.8%-7%,体重下降约 6 kg,未出现并发症。

本文作者 | 徐乃佳,湖北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本文版权 | 本文已获作者独家授权丁香园发布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