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众多降糖药的临床特点及注意事项

2015-10-26 2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12 年 ADA-EASD 立场声明中表示,降糖药物选择,需要从效果、低血糖、体重、副作用及费用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2013 年 AACE 则强调降糖、减重与安全并重,推荐根据 HbA1c 的不同水平选择单药、联合或多重用药。

2015 ADA 的血糖控制方案主要是新增了 SGLT-2 抑制剂的使用,使得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的二线治疗药物由原来的 5 种变为 6 种。

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葡萄糖摄取、延缓葡萄糖吸收等,而各类降糖药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作用也不同。各降糖药的作用靶点见下表。

文案表格截图.png

下面我们将对各类药物的特点一一解读。

磺脲类药物

是一种经济、经典的胰岛素促泌剂。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其中,格列喹酮由于主要通过肝胆系统排泄,在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也可以使用。但随着新降糖药的不断出现,该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正逐渐减少。

胰岛素促泌剂由于降糖作用强,在中度高血糖患者中应用广泛,但需要注意及时减量。在轻度高血糖病人中,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如果使用,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有肝肾功能损害者,除格列喹酮外不应使用。使用中均需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格列奈类

属于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可单独使用或与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联合使用,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要靶点。由于糖苷酶抑制剂也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在与该类药物联用时要注意评估用药风险。另外需强调,该类药物需每次进餐时服用,并非中长效制剂。

二甲双胍

各国指南推荐的一线首选药物。可增加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减少肠道对糖的吸收。二甲双胍单用时可有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对 HbA1c 也有明显改善,可使 HbA1c 下降 1.5%-2%。

二甲双胍的疗效与剂量相关,在 1500-2000 mg/d 时效果最佳,使用 500 mg/d 的剂量则效果不明显。除降低血糖外,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 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可以减少超重和肥胖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在没有禁忌症时需全程用药。

但二甲双胍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另外,在应用中约有 5%-20% 的患者会发生原发性失效的现象,这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用药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 HbA1c 降低约 1%。不增加甚至可降低患者体重,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见,如早期肠道排气、胀气等;若从小剂量开始,后期这些不良反应会消失。研究显示,在新诊断 2 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卡波糖 100 mg 与二甲双胍疗效相当。

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葡萄糖吸收、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不依赖于胰岛素而起降糖作用。对单纯餐后高血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且用于轻中度高血糖患者不发生低血糖;另外,已被批准用于 IGT 患者。

噻唑烷二酮类

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降糖作用。此类药物对空腹血糖降低明显,本身不诱发低血糖;但 HbA1c 降低速度较慢,且可导致部分患者体重增加。后期由于发现其存在心血管副反应、骨折、水钠储留等风险,在临床中的应用地位逐渐下降。

GLP-1 相关类

在进餐后,食物可刺激肠道细胞分泌 GLP-1 和 GIP。两者作为肠道激素,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影响糖代谢。最早研究表明,输注 GLP-1 持续 6 周可使 HbA1c 降低 1.3% 左右,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约 77%。

但 GLP-1 可被 DPP-4 酶降解失活,因此,新降糖药 DPP-4 抑制剂和 GLP-1 类似物应运而生。两类药物的详细比较见姬秋和教授的精彩视频讲解。

SGLT-2 抑制剂

SGLT-2 承担了肾脏 90% 的葡萄糖重吸收,选择性抑制 SGLT-2 便可通过增加尿糖、减少能量摄入而降低血糖水平。而增加尿糖尚未发现对患者有致病表现,此类药物由此而出现。

2 型糖尿病治疗经验

单一用药时治疗效果往往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早期联合治疗可能对强化血糖控制、延缓胰岛细胞功能衰竭非常重要。

欧美国家往往根据 HbA1c 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同干预。HbA1c<6.5% 为糖尿病前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进行预防;HbA1c 在 6.5%-7.5% 时可以单一用药,同时应注意根据作用机制区分药物作用强弱,以及对餐后和空腹血糖的作用靶点来选择药物;HbA1c 在 7.5%-9.0% 时需双联用药,联合用药需机制互补并注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详细互补原则和注意事项见视频讲解;HbA1c>9.0% 时则应启用多药物联合或胰岛素治疗。控制目标方面,对于不同人群可以有不同的降糖目标。

当然,对于降糖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糖尿病分型、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血糖水平、合并症和并发症情况、年龄、餐后和空腹高血糖类型、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综合以上情况方能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降糖治疗方案。

更多详情点此查看姬秋和教授的精彩视频讲解完整版 >>

编辑: 沈亮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