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PCI术后胸部不适是否需要血管造影

2011-10-31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字体大小
- | +

曾勇,男,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心血管疑难疾病诊断与冠心病介入治疗。

199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及2006年分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及美国克里夫兰心脏中心参观进修学习。2004年聘为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2005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通讯审稿人,2008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审稿人,2009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人。

一直在一线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熟练掌握内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并擅长对心血管内科和内科其他系统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交叉的疑难病症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1998年开始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工作,目前已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3000余例,其中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及搭桥术后桥血管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2009年7月聘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第一批培训导师。

1999年开始参加临床药理的工作,参加并完成静脉溶栓药物、降压药物、调脂药物以及抗心衰药物等多种药物的I期、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工作。至今已参加20余项临床试验工作,其中包括2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COLA II和HEAAL试验)。

主要研究方向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冠心病)发病机制、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及球囊成形和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协和医院资助负责“纳米技术在再狭窄防治中应用的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并顺利完成。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以及十一五国家课题等多项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参加的“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获2000年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

至今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等核心期刊以及国际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包括通讯作者)23篇。参与编写书籍6部,其中主编60万字《系统性疾病与心脏》一书。

丁香园:您好,很高兴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您比较擅长心脏介入这个方面。

曾教授: 对,我做介入的时间稍微长些。

丁香园:能否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介入的进展现况?

曾教授:介入心脏病学这几年在国内有20%的递增速度。虽然数量在增加,但是并没有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冠脉的介入,基本还是使用国外的产品和国外的技术。在国外,近几年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完全的生物降解的支架。现在国内有一些厂家在跟进,不过需要一些时日,对于中国来说,原创的东西太少,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丁香园:我们在临床上会碰见这种病人:年龄偏大,血管弹性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穿刺点血液渗漏、形成血肿等情况。这时病人的心理阴影比较大。术后一两年,他们再次出现胸部不适前来复诊,此时是否需要对他们再行血管造影?

曾教授:对于老年人及冠脉硬化的病人,做介入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经产生了并发症并且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的患者,如果第二次出现复发性胸痛,首先确定是否趋势性胸痛。通过客观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资料采集、查体,负荷试验、核素、超声实验帮助判断。还可以通过影像学技术,比如64排CT、多层冠脉CT、血管重建来判断。如果确定是缺血性胸痛,还要判断这种胸痛是稳定的或者不稳定的,是否非要再做介入性治疗。如果是,要做强化药物治疗,如果是稳定的胸痛,不一定要进行介入治疗。

丁香园:介入治疗后,病人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但这类药物有一些副作用,比如肝损害。我们除了监测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外,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曾教授: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他汀类药物对于一个冠心病病人,利永远大于弊。所以绝大多数病人会选择他汀类药物治疗。但是它有双刃剑,比如说它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代谢、导致肌损害肝损害等等,最严重的会出现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临床的医生要对这种情况及时进行密切关注,如果出现了提示肝功能损害的这种早期的症状,比如体力的下降、肝区的不适、头疼、乏力……应该高度重视,进行有效的检测,或者早期的治疗。

丁香园: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已经举办了很多次了,今年您参加的是中国科协第24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你觉得242论坛有哪些亮点?

曾教授:中国科协的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一个平台 ,涉及范围很广。这次是和医学相关的,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242论坛是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控制,亮点在于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比如包括临床医生心脏科,内分泌,预防,慢性疾病控制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关注的不是该不该做支架,而是能否通过早期关注而用最经济有效的非药物方法进行群体治疗群体预防。如果发生了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经济有效的方法治疗。这对当前中国有实际意义,我们针对的不是针对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丁香园: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四个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高。您能否对这方面疾病的防治为我们广大网友提供一些建议?

曾教授:四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危害,如果对它不重视不了解,等年龄大了,量变到质变发生后,再多的的金钱再多的救治方法都无济于事 了。最重要的是早期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非药物治疗进行一个有效的预防,是最有效最科学合理的。

丁香园:心脏支架滥用的情况时有报道,对于这种情况,您如何看待?

曾教授: 我个人反对用多支架,除非是救命。放多支架有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呼吁做介入的医生更公正更中立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是治病变,目的是主张治病救人。

丁香园:心脏支架手术适应症提到:确定是真正的冠心病“心绞痛”、且狭窄达到70%以上才需要支架。是否只要达到这个数据就必须接受介入治疗呢?

曾教授:对于狭窄程度超过70%的病人可以接受介入治疗,但是并不是必须接受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病情很稳定的病人,可以通过强化治疗避免或者延迟他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不是所有病人都是立刻放支架的,但是对于一些高危的病人,比如ST段抬高的治疗,早期接受介入的治疗对病人有益。

丁香园:再次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