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L-C也有“好坏”之分

2011-08-22 00:00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AIM-HIGH(多中心、双盲随机设计)被“叫停”事件的焦点莫过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长期以来,HDL-C一直被冠以“好胆固醇”的名声,其实HDL-C也有“好”、“坏”之分,这个观点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格芬医学院本杰明·安舍尔(Benjamin J. Ansell)教授。他对HDL-C“质”(功能)而非单纯“量”(血清水平)的思考使“HDL-C就是好胆固醇”的光环被摘下。

Ansell教授认为,只有健康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才具有“好处”,如抗炎、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生成等;而在一些疾病或致病因素存在前提下,HDL则显示出它的另一面——致炎、促进胆固醇逆转运的能力减弱、抗炎和抗氧化活性降低、促进MCP-1和黏附分子表达(图)。这些诱发HDL“变身”的因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外科手术、血液透析、感染、饱和脂肪摄入量过大、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他对HDL作用的“再诠释”被不少国内外专家关注,我们也十分感兴趣。由此,我们对Ansell教授进行了专访。



Ansell教授告诉我们,HDL-C血清水平低的患者通常被认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但其实这一相关性并不“完美”。一些HDL-C水平很低的人群,其冠心病发生风险也很低。例如,2001年,意大利学者西泽·辛托瑞(Cesar Sirtori)首次发现,携带血浆载脂蛋白A1(ApoA-1)突变体(ApoA-1 Milano)且HDL-C水平较低人群的心脏和动脉结构并无改变。

HDL-C水平高就意味着具有保护作用吗?2003年,Ansell教授研究团队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在20例冠心病患者中,尽管其HDL-C水平非常高(>84 mg/dl),但这些HDL颗粒反而加速了炎性代谢过程。所以,尽管现有指南都规定了HDL-C的“理想”水平,但实际上并不存在HDL-C靶目标值,Ansell教授说道。

包括Ansell教授在内的一些学者发现,几乎在所有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炎症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红斑狼疮的患者中,均有促炎HDL的“身影”。在系统性炎症水平较高个体中,促炎HDL颗粒更多。Ansell教授等研究发现,HDL促炎或抗炎特性对冠心病的预测能力优于C反应蛋白。然而,仅凭HDL-C水平很难评估某个体的患病风险。

有些学者建议应对改善HDL-C功能的治疗得失作出评价,但可惜,目前在不影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前提下、单纯升高HDL-C水平的干预措施还未被发现。因此,对升高HDL-C水平有效性的评价是医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医学工作者也正在为哪项HDL功能性检测手段更能说明问题而感到困扰。现有检测技术缺乏标准,且大多还只能用于实验室研究,难以推广至临床试验。磁共振波谱法和电泳迁移等虽可对HDL进行分离检测,但仅能“看”对HDL结构,无法反映其功能,Ansell教授解释道。

“而现在,临床医生就要在这种证据不足的基础上,被迫作出干预HDL-C的临床诊治决策。”Ansell教授说,虽然他本人认为HDL-C水平较低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确有所增加,但目前他并不推荐医生施加单纯旨在升高HDL-C水平的治疗;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治疗方法反而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此外,在慢性系统性炎症患者中,改善HDL-C功能有效性也值得怀疑。

同样的话题,我们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建军教授。他对HDL-C被氧化修饰后产生的促炎性表示特别关注,未来或将对此开展病因学研究。“HDL-C就是保护因素”观念的转变改变了疾病管理模式。“原先我们看到HDL-C水平低,就要提升,就希望可看到获益,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这正体现了生命科学的复杂性。”李教授说。

编辑: 唐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