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并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目前,大多数的抗骨质疏松药剂的药理学作用是抑制骨吸收和骨代谢,减少骨折的风险,但不刺激新骨形成。
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Papapoulos博士总结了2014年关于骨质疏松症新型成骨治疗药物的主要临床研究结果,该成果于近期发表在Nature Reviews of Endocrinology杂志上。
1、特立帕肽
特立帕肽 (PTH1-34,甲状旁腺素的重组形式)作为一种新型骨形成制剂,它不仅能刺激新骨形成和吸收,,还能作用于活跃的骨重塑区。
有报道称,相比单药治疗,患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女性在接受特立帕肽和狄诺塞麦(一种骨吸收抑制剂)联合治疗1年后,脊椎与髋部的骨密度明显增加。然而,Leder及其同事报告此项研究第二年的结果显示,单药治疗(特立帕肽每天20μg,狄诺塞麦每半年60mg)和联合治疗无显著差异。
Papapoulos博士认为,最佳成本-效益方案是第1年联合治疗、第2年骨吸收抑制治疗,这能最大化增加骨密度(BMD)。
另外,患严重疾病及近期骨折患者需要早期、快速增加骨量,因为他们在接下来的1-2年间新发骨折的风险极高。
2、骨硬化蛋白抑制剂
骨硬化蛋白是一种新型的成骨治疗靶点,它由骨细胞特异性产生,作用是抑制骨形成。骨硬化蛋白在骨骼中特异性表达,抑制其表达可使骨量和骨强度显著增加,且无骨外不良反应,是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靶点。
动物模型研究结果发现,骨硬化蛋白抑制剂能增加所有骨骼的骨质形成,显著增加骨强度,并不影响骨质吸收。骨硬化蛋白抑制剂增加骨强度的作用在测量骨代谢标记物水平的I期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两种骨硬化蛋白抑制剂(romosozumab 和blosozumab)的II期研究也证实了其作用:
(1)Recker等纳入120例年龄为45-85岁的绝经女性,骨密度 T值在2.0-3.5之间。
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losozumab组(剂量分别为每4周180mg、每2周180mg、每两周270mg;皮下注射),并给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治疗1年。
结果表明,blosozumab组患者脊椎骨密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分别为8.4%,14.9%和17.0%;髋部骨密度分别增加2.1%、4.5%和6.3%;股骨颈骨密度分别增加2.7%、3.9%和6.3%;全身骨矿物质分别增加1.7%、4.2%和7.3%。然而,blosozumab对桡骨远端的骨密度无影响。
(2)McClung等纳入419例年龄为55-85岁的绝境后期女性,骨密度 T值在2.0-3.5之间。
受试者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分别为阿仑膦酸钠每周70mg,口服;特立帕肽每天20μg,皮下注射)、安慰剂组和romosozumab组(梯度分别为每月70mg、140mg、210mg及每3个月140mg、210mg),并都给予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
结果表明,romosozumab治疗后各组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高剂量组脊柱骨密度增加11.3%,全髋增加4.1%,股骨颈增加3.7%。桡骨远端的骨密度值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相比阿仑膦酸钠和特立帕肽,romosozumab治疗后患者骨密度增加更显著。
3、给临床工作者的启示
虽然骨硬化蛋白抑制剂抗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III期临床进一步评估,目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骨硬化蛋白抑制剂可用于绝经女性治疗骨质疏松。
特立帕肽作为一种新型骨形成制剂,也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