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研究中,使用BPs与骨坏死风险的相关性
研究要点:
-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非癌症患者口服二磷酸盐类药物增加ONJ风险
- 静脉注射二磷酸盐的患者发生ONJ的风险最高
为了明确使用二磷酸盐(BPs)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发生颚骨坏死(ONJ)或其它部位骨坏死的风险,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康复和物理医学系的李博士等人对评价非癌症患者使用BPs与ON风险的观察性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非癌症患者使用BPs 增加ONJ风险。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3年12月17日的《国际骨质疏松》(Osteoporos Int)杂志上,该杂志影响因子为4.039。
研究人员分别对PubMed, EM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建立初期截止到2012年12月的数据进行检索。两位评审人员独立鉴定有关评估口服或静脉注射BPs与ONJ风险的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研究的特征和风险估计值。经随机效应荟萃分析得到混合的比值比(OR)估计值和95%可信区间(CI)。根据患者特征和BP给药途径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人员共鉴定了12项研究,包括2,652例患者和1,571,997例对照者。结果显示,使用BPs与ONJ或其它部位ON风险显著增高有关(OR 2.32)。经研究校正后的总的OR为2.91。使用BPs与更高的ONJ风险有关,其它部位ON的风险则相对较低,二者OR分别为2.57和1.79。荟萃回归分析发现研究设计特征或结局定义方式不是引起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癌症和非癌症患者使用BPs与ONJ风险大大增加有关,而静脉注射BP的患者发生ONJ的风险最高。但是,对于大多数正考虑使用BPs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人来说,这一研究结果应当能让他们放心,因为BPs相关的ONJ仍然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使用BPs所带来的益处仍大于其潜在的ONJ相关风险。
研究背景:
骨坏死(ON)是指骨骼组织成分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骨骼血液循环减少。与ON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饮酒、免疫抑制剂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学/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肾衰竭。颚骨坏死(ONJ)患者表现为继发性感染的口腔内坏死性颚骨暴露。自2003年以来,已有研究报道ONJ与静脉注射唑来膦酸[一个强效的二磷酸盐(BP)化合物]有关。此后,使用氨羟二磷酸二钠和其它口服BPs(如阿伦膦酸盐、伊班磷酸盐、利塞磷酸盐)后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BPs是焦磷酸盐类似物,它们能够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根据分子结构中是否含有氮元素,可将BPs分为两类具有不同分子机制的化合物。含氮的二磷酸盐能够阻止蛋白质异戊二烯化作用于破骨细胞。但是,不含氮的二磷酸盐在细胞内经代谢转化为ATP的类似物,抑制ADP/ATP的移位酶作用。BPs能够融合进骨骼中,估计的半衰期长达12年。
在大多数已发表的系列研究中,BP相关的ONJ与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和/或氨羟二磷酸二钠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或代谢性骨癌有关。癌症患者接受BP治疗的剂量较高,并且其发生ONJ的危险因素有多方面(化疗、放疗、营养不良),但是,对于大多数服用BPs的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来说,使用BPs与ONJ风险间的联系尚未建立。
临床试验数据未显示服用BPs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有发生ONJ的风险。但是,由于ONJ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在临床试验中这种风险不易被检测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仍有较大的担忧。与以人口为基础的观察性研究比较,临床试验通常样本量较小,随访周期短,因此不足以检测罕见的药物不良事件风险。
除了临床试验,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仅为独立的单个病例或回顾性病例系列报道,且没有适当的对照者。在人口水平上,BPs对ONJ发病率的真实影响尚未确定。最近,已有多项相关的大型、以人口为基础的对照研究发表。但是,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却不一致,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连接BPs与非癌症患者ONJ的研究证据进行一项系统的、定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