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蛋白水平并非越低越好

2015-02-18 13: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润泰
字体大小
- | +

目前,血脂蛋白水平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长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往的研究发现,在AMI的急性期,往往伴随着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降低,甘油三酯的增加以及波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后者也往往与心肌坏死的严重程度成比例。

然而,AMI后LDL-C和HDL-C水平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为此,来自美国的VanessaS.Reddy博士等在美国心肌梗死注册中心处筛选出了115492例因AMI入院的患者,开展了大型的注册研究,并在获取的数据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研究旨在探究血脂水平与院内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文章于2014年12月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AJC)上。

研究结果显示:平均LDL-C为104,HDl-C为41,甘油三酯为143(mg/dl)。研究按照量的不同将研究指标分为4个层次:最低,较低,低,高。相比较于较高水平的LDL-C,如果LDL-C水平处于最低状态,即低于77mg/dl,则院内死亡率相对升高。而HDL-C方面,与高水平组(即高于47mg/dl)相比而言,若水平低于31mg/dl,院内死亡率会升高。

这个注册研究的结果提示血脂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某种特殊的关联性,重点关注最低水平的LDL-C,其院内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最低水平的HDL-C也与院内死亡率上升相关。

这或许是因为AMI急性期的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脂质的合成、浓度和成分发生改变。也有人推测是因为肝在降解和分泌脂蛋白方面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在炎症反应的情况下出现LDL-C水平改变。所以,有人认为应该及时检测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血LDL-C水平,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治疗和预测临床预后。

至于该研究的局限性,作为观察性研究,临床参数方面的因素无法考虑在内,所以不可避免存在偏倚和混淆。而且,研究所纳入的患者截止到2006年年底,或许也无法反映调脂方面最新的治疗模式和方法。另外,出于测量血脂的方式不同、首次测量的时间不同和入院后治疗不同等原因,研究记录的血脂水平有些理想化,实际上仅用了40%的患者血脂水平来代表总体水平。

总而言之,对于AMI后的心血管事件,LDL-C和HDL-C水平都不宜过低。在目前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极低水平的LDL-C,心肌坏死和随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联系。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陈润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