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为细胞内主要阳离子,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重要成分。当钾摄入量不足,排出量增多或在体内分布异常可引起低钾血症。临床常用补钾药物包括氯化钾、门冬氨酸钾镁、谷氨酸钾和枸橼酸钾。不同补钾药物有何特点?今天一起整理一下。
1、氯化钾
氯化钾服用后自胃肠道吸收,肾小球滤液中的钾盐进入近曲小管时几乎完全被吸收,在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通过钠泵,与管腔内钠离子交换而被排泄,肾脏留钾功能较留钠功能差,在摄入量偏低时极易发生缺钾。
氯化钾的缓释辅料能使片中的氯化钾在胃肠道中缓慢均匀的释放,从而能稳定血钾浓度,避免血钾过高的危险;而且能延长药效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氯化钾缓释片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明显小于普通制剂。
适应证
用于防治低钾血症,治疗洋地黄中毒引起的频发性、多源性早搏或快速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
口服钾盐用于治疗轻型低钾血症或预防性用药。常规剂量成人每次 0.5~1 g(6.7~13.4 mmol),每日 2~4 次,饭后服用,并按病情调整剂量。一般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为 6 g(80 mmol)。
静脉给药用于严重低钾血症或不能口服者。一般用法将 10% 氯化钾注射液 10~15 mL 加入 500 mL 液体中滴注(忌直接静脉滴注与推注)。
2、门冬氨酸钾镁
门冬氨酸是体内草酰乙酸的前体,在三羧酸循环中起主要作用。门冬氨酸还参与鸟氨酸循环,促进氨和二氧化碳的代谢,使之生成尿素,降低血氨和血二氧化碳的含量。
门冬氨酸与细胞亲和力强,有助于钾进入细胞内,故门冬氨酸钾镁纠正细胞内缺钾作用较其他钾盐快。镁离子是生成糖原和高能磷酸酯不可缺少的物质,可增强门冬氨酸钾盐的治疗效应。因此门冬氨酸钾镁能同时提高细胞内钾、镁的浓度,加速肝细胞三羧酸循环,对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也有一定作用。
适应证
用于低钾血症,低钾及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治疗。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 1~2 片,每日 3 次。
静脉滴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每次 10~20 mL,加入 50~100 mL 液体中缓慢滴注,4~6 小时后有必要可重复。
3、谷氨酸钾
肝功能严重损害时体内氨代谢紊乱,导致肝昏迷。谷氨酸钾能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后者在肾脏经谷胺酰胺酶作用将氨解离,由尿排出,因此可减轻肝昏迷症状。
谷氨酸钾还参与脑蛋白代谢和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适应证
用于伴有高氯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的低钾血症。用于血氨过多所致的肝性脑病、肝昏迷及其他精神症状伴低钾血症的治疗。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为维持电解质平衡,谷氨酸钾常与谷氨酸钠合用,以 1:3 或 1:2 的比例混用。
治疗肝昏迷:将谷氨酸钾 18.9 g 溶于 500~1000 mL 液体中缓慢滴注,一日 1~2 次。
4、枸橼酸钾
枸橼酸钾在体内代谢为碳酸氢钾,因此为碱性钾盐。优点是口服制剂刺激性较氯化钾低。
此外,枸橼酸钾是一种适宜的碱化剂和钾补充剂,一方面能够增加尿枸橼酸排泄,有利于防治泌尿系结石形成;另一方面可明显降低尿钙排泄,抵消因 pH 值升高而引起的磷酸盐饱和度增加所致的成石作用。其在防治泌尿结石方面已有多年临床应用经验,且疗效显著。
适应证
用于防治各种原因造成的低钾血症;防治泌尿系结石。
用法用量
口服,颗粒剂温开水冲服,每次 1~2 包,一日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