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四)

2007-02-04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美国心脏学会(AHA)
字体大小
- | +
第七部分:

1、辅助气道控制与通气(Adjuncts for Airway Control and Ventilation)

这一部分内容综述了在复苏期间以及围心跳呼吸骤停期间的通气支持和供氧方法。心肺复苏期间的通气目的在于保持足够的氧合,并使二氧化碳得以充分排出体外。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提供最佳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入氧浓度以达到以上目的。在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最初的数分钟内,胸外按压相对人工呼吸更为重要,因为氧向组织、心脏大脑的输送受到血流的限制超出动脉氧含量的影响。因此,在抢救室颤所造成的心脏骤停的最初几分钟内,单人复苏者应减少因人工通气而造成的胸外按压的中断。高级生命支持者在尝试置入辅助气道或者检查心脏节律时,也必须谨慎以减少对胸外按压的中断。

对于室颤导致持续心脏骤停的患者和所有因窒息缺氧而导致呼吸骤停的患者(包括淹溺者、药物过量而导致的原发性呼吸骤停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在心脏骤停前经历缺氧)。对于上述这两种情况,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是同等重要的。

因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灌注明显减少,复苏者若想维持正常的通气-血流比,分钟通气量必须小于正常值。在开放气道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我们目前推荐应用较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更低的通气频率(见第四部分: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在心脏骤停前和心脏骤停后的阶段,患者需要氧气供应同时其所需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更接近于正常值。

在心脏骤停的最初数分钟后,组织缺氧逐步进展。心肺复苏可以提供大致25%~33%的心输出量。这种低输出量状态只能维持很少量但是非常关键的血流供应心脏和大脑,此时,组织缺氧将持续,直到有效的自主循环重新建立。导致组织缺氧的其它因素还包括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肺内分流以及通气-血流障碍机制的参与。还有一些患者存在着潜在的呼吸系统疾病。组织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和代谢性酸中毒。酸碱失衡有时会造成患者对化学治疗和电疗反应迟钝。

为了改善氧合功能,只要具备供氧条件,治疗者应该在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脏循环生命支持过程中给予100%的吸入氧浓度。高吸入氧浓度往往会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最大值,从而,达到最佳的动脉血氧含量。当心输出量受到限制时,这将有助于氧的输送(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含量)。这种短期的氧疗方案不会造成氧中毒。

球囊面罩通气

所有的治疗者都应该熟悉球囊面罩装置的应用,用以供氧和通气。球囊面罩对于那些复苏最初的数分钟、 不能及时应用高级气道装置或者是应用失败的患者很有帮助。有效的球囊面罩辅助通气要求充分的培训和频繁的演练。

球囊面罩装置的理想组成再第四部分:“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说明。当应用球囊面罩装置(比如:无法提供更高级的通气装置时),复苏者应该通过球囊提供足够的潮气量使得胸廓扩张超过1秒(6~7ml/kg或者500~600ml)。如此的通气量可以使胃膨胀的风险最小化。复苏者应该通过抬下颌的方式使气道充分开放,抬高下颏顶住面罩并使面罩紧紧覆盖在脸上保持不漏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在每30次胸外按压之后利用短暂的间歇(大约3~4秒)进行人工呼吸。当高级气道(气管内插管、食道气管插管或者喉罩气道)建立后,复苏者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每分钟给予8~10次通气。每次通气维持1秒,同时给予100次每分钟的胸外按压,同时注意不要试图使胸外按压和通气同步。

对于那些具有可灌注节律(即:自主肺循环血流好于心肺复苏时所能提供的血液灌注)的患者实施通气,每分钟要提供10~12次通气(每6~7秒给予一次通气),当使用面罩或者高级气道时每次通气要维持1秒钟。

对于存在严重的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呼气阻力增加的患者,救治者应尝试避免气体滞留所造成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内源性正压会明显的减少心输出量并降低血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这种患者应用低呼吸频率(如:6~8次每分钟),使得有充分的时间呼气完全。

球囊面罩通气会产生胃胀气并产生副作用,包括反流、误吸和肺炎。胃胀气会导致膈肌上抬,限制肺的活动,并且降低呼吸系统的顺应性。

气道辅助装置

口咽通气道


口咽通气道应该被保留应用于那些无知觉(无反应)并缺乏咳嗽或者咽反射的患者,同时该装置应该由受训的人员置入(分级:IIa)。置入口咽通气道手法不正确会将舌头压倒下咽部,导致气道梗阻。尽管并没有研究特别指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用高级通气道装置,这些装置的目的在于阻止舌头阻塞气道,从而达到应用球囊-面罩充分通气的目的。

鼻咽通气道

鼻咽通气道对于那些存在气道阻塞或者存在气道阻塞风险的患者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下颌很紧,置入经口气道有困难的患者鼻咽通气道更为适用。对于那些并没有很深的意识障碍的患者鼻咽通气道比经口的通气道更易于耐受。接近30%的置入鼻咽通气道的患者会出现气道出血(LOE 5),有两例个案报道称在给颅底骨折的患者置入鼻咽通气道时误置入颅腔内(LOE 7)。以上均提示鼻咽通气道应慎用于严重头面部损伤的患者。

高级通气装置

救助者在实施心肺复苏时必须了解置入高级通气装置所给患者带来的危险和利益。所谓的危险同时受到患者当时的情况以及施救者对于气道管理的技术熟练程度。因为置入高级通气道需要停止胸外按压数秒甚至更长时间,救助者必须要权衡胸外按压和置入高级通气道的需求哪个更为重要,再予取舍。救助者可以将置入高级通气道这一程序推迟到患者对最初的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无反应即无回复自主循环的征象(等级:IIb)。为了有效的应用任一一种高级通气装置,急救人员必须通过频繁的演练保持对该种装置的熟练应用。经常练习对于急救人员培训基本的气道管理的方法并获得经验是有用的。当急救人员不能够建立首选的人工气道时,他们应该应用其他的策略进行气道管理和控制。面罩-球囊通气就是次选方案。

一旦高级人工通气道建立,二人复苏不再进行心肺复苏循环(即:胸外按压会因为人工呼吸所终止)。取而代之的是,实施胸外按压的复苏者应该以100次/分钟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而不会因为人工呼吸暂停。实施人工通气的复苏者每分钟提供8~10次的人工呼吸。双人复苏应该每2分钟交换角色,以避免实施胸外按压者疲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频率的削弱。

球囊面罩通气和高级通气装置相对比

球囊面罩通气或者球囊-高级通气道通气(比如气管内插管、食道气管导管或者喉罩气道)均可应用于心肺复苏。,如上所提到的,所有的急救人员都应该接收应用球囊面罩有效供氧和通气的培训。由于球囊面罩通气往往会导致通气不充分或者转运时间延长,高级急救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置入高级气道的方法。

气管内插管曾一度被认为是心脏骤停时气道管理的最佳选择。目前较明确的认为,当救助者缺乏插管经验以及现场缺乏可检测气管插管的位置的设备时,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到难以被接收的程度。在心脏骤停过程中建立人工气道的最佳方式受到急救人员经验、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及卫生系统性能以及患者当时整体状况的影响。
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编辑: ach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