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蛋白与骨密度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研究要点:
- 本研究探讨硬化蛋白、骨密度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
- 研究发现循环硬化蛋白水平与脊柱骨小梁体积骨密度呈正相关,提示硬化蛋白参与骨矿物质代谢。
- 研究发现男性受试者循环硬化蛋白水平与颈动脉CP呈负相关。
骨矿密度(BMD)与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呈负相关。硬化蛋白是Wnt信号通路和骨形成的一种内源性调节因子,与成骨细胞活性受损有关,并且可能在血管钙化中发挥作用。为了评估硬化蛋白、BMD和CP之间的关系,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Thomas C. Register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非裔美国人的循环硬化蛋白与脊柱vBMD呈正相关,而且男性循环硬化蛋白与颈动脉CP呈负相关。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10月31日《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杂志上。
该研究中,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检测硬化蛋白、vBMD和CP之间的关系。目标人群为450例患有2型糖尿病(T2D)无血源关系的非裔美国人(AAs)。女性受试者占56%,年龄(均数/标准差/中位数)为55.4/9.5/55.0岁,糖尿病病程为10.3/8.2/8.0年。测量血浆硬化蛋白,CT推断胸椎和腰椎骨小梁体积BMD(vBMD),并测量冠状动脉、颈动脉和主髂动脉CP。
该研究发现,受试者的血浆硬化蛋为1119/401/1040pg/ml,胸为vBMD 206.3/52.4/204.8mg/cm3,腰椎vBMD为180.7/47.0/179.0 mg/cm3,冠状动脉CP评分为284/648/13,颈动脉CP评分为46/132/0,以及主髂动脉CP评分为1613/2910/282。男性硬化蛋白水平高于女性。校正年龄、性别、BMI、血压、吸烟、糖化血红蛋白A1c和LDL胆固醇前后,血浆硬化蛋白水平与胸椎和腰椎vBMD呈正相关。性别分层分析证实在男性和女性的硬化蛋白与胸椎和腰椎vBMD都显著相关。除了男性颈动脉CP与硬化蛋白呈负相关以外,硬化蛋白与CP无关。
该研究发现,在这项2型糖尿病 AA男性和女性横断面研究中,两种性别受试者的循环硬化蛋白与脊柱vBMD呈正相关,男性循环硬化蛋白与颈动脉CP呈负相关。硬化蛋白可能在AA骨矿物质代谢中发挥作用,但不能解释BMD与C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背景:
相当多的证据支持低骨矿密度(BMD)与钙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有关,一个在非裔欧洲个体横断面和纵向研究中观察到的现象。小鼠敲除涉及骨和软组织矿化基因(包括骨保护素(OPG)、基质Gla蛋白(MGP)和klotho(KL)引起血管钙化加速,提示骨疾病与CP形成之间的分子通路有联系。
人群血统与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易感性差异有关。尽管暴露于高水平的传统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中,与欧裔美国人(EAs)相比,糖尿病和非糖尿病非裔美国人(AAs)冠状动脉、颈动脉分叉和腹部主髂动脉CP数量较少。
在凯撒医疗机构、退伍军人管理局,AAs与EAs享受相同的医疗保健,而且,联邦医疗保险支持透析项目中AAs心肌梗塞率比EAs低50%,提示有种生物学作用作用于这种现象。尽管膳食钙摄入少,而且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较低,但与EAs相比,AAs骨质疏松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