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BMI和W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研究要点:
- 青少年身体肥胖指数、体重指数和腰围与新兴心血管风险指标相关。
- 身体肥胖指数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相关性更好。
身体肥胖指数(BAI)最近被提出作为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的替代指标,同来评估成人肥胖,重点关注BAI辨别肥胖性别特异性的能力。内皮功能紊乱、循环内皮细胞(CECs)、内皮素–1和脂肪因子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且目前被认为是新兴的心血管风险指标。在正常体重和肥胖青少年中,为了确定那种身体组成(BAI和z–BMI)或身体分布(WC)的测量与新兴心血管风险指标相关性更好,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生物医学中心的Ingrid B. F. Dias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青少年BAI与新兴心血管风险指标相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11月的《Clinical Endocrinology》杂志上。
该研究中,依据BMI选择40例青少年:正常体重受试者20例,女孩7例,男孩13例,年龄14.7±1.4岁,体重53.4±6.0kg,Z–BMI 0.6±0.1;肥胖受试者20例,女孩13例,男孩7例,年龄14.1±1.0岁,体重86.7±11.5kg,Z–BMI 2.7±0.4。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体脂和脂肪量。用血管活性药物离子导入激光多普勒流速评估非营养皮肤微血管反应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评估活化CECs。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青少年,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体脂百分数与BAI、z–BMI和WC高度相关。内皮素–1和活化CECs与任何人体测量指标都不相关,然而,脂肪因子与这些人体测量指标之间表现出变量相关性。与z–BMI或WC相比,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与BAI相关性更好,特别在女性。
该研究发现,青少年BAI与新兴心血管风险指标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领域的潜在作用。
研究背景:
肥胖是一种重要的健康问题,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在很早就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超重儿童。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起始,存在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紊乱,并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日益恶化。
体脂含量和分布指数在当前被用作是健康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体重指数是最广泛使用的描述肥胖的指标,在临床上被用于描述肥胖。同时,腰围能更好的表达脂肪分布,与内脏型肥胖有良好的相关性。我们先前证明,在成年人,不仅体重指数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直接相关,腰围也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