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C 研究结果面世,群英共话甲状腺癌术后随访

2018-10-26 08: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金秋时节,中国甲状腺癌首例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 DTCC 即将震撼来袭!

DTCC 研究是针对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的中国首例最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旨在全面反映我国甲状腺癌真实诊疗现状。

近日,由默克中国举办的「DTCC 研究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特邀甲状腺癌领域的权威专家发表专题演讲,解读 DTCC 研究结果,探索我国 DTC 术后随访模式,为促进我国甲状腺癌规范化诊疗、引领未来中国甲状腺癌治疗的新航向提供助力!

图一.png

言之有据 | DTCC 研究结果 vs 国外数据

DTCC 研究是中国甲状腺癌领域首个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收集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诊疗随访信息,旨在促进中国 DTC 全程规范化管理进程。从入组到第一阶段数据统计结束,历经四年,最终有 2,013 例患者进入分析集。武汉协和医院的黄韬教授重点汇报了 DTCC 研究的概况和主要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启示:我国 DTC 术前超声符合率有待提高,结合穿刺检查最为有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相当高,术前确诊率低,预防性清扫是目前补救措施;全切已经成为中高危病人主要手术方式,有待继续规范。

图二.png

黄教授将 DTCC 研究结果和国外的甲状腺癌研究数据一一作了比较:初始治疗方面,DTCC 研究全/近全切切除术比例为 83.1%,8.8% 患者术后接受 131I 治疗,术后 1 年的 TSH 抑制治疗达标率为 61.4%,均低于美国,说明我国甲状腺癌的治疗还不够规范,宣教和重视程度不足,对病人进行全程管理十分必要。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淋巴结转移率为 82.3%,这是我国中高危甲状腺癌最为突出的问题,比例偏高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医患双方很重视淋巴结转移,预防性淋巴结清扫率高、术中冰冻检常规应用或是患者确诊和治疗晚使肿瘤有了更多转移机会有关;肿瘤多灶性占比为 38.5%,略低于美国;腺外侵犯率为 44.0%,远处转移率为 0.4%,与美国水平相当,尚待更长随访时间来验证。DTCC 术后随访 1 年时甲状腺癌相关死亡率为 0.1%,1 年复发/转移/肿瘤持续率为 1.3%,是否低于国外数据尚待更长随访时间来验证。

术后随访平台对长期随访非常重要,国外在建立甲状腺癌监测平台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较完善,例如美国的 SEER、NCDB、TCCC 等。我国当前较大的监测系统有中国癌症登记中心等,另外有以医院或省级为中心建立的随访平台,预期将迎来飞跃解读。

DTCC 研究的 1 年随访工作已经结束,第二阶段将首次展示中国中高危 DTC 患者术后 5 年结局,并分析影响结局的相关因素,并且希望以 DTCC 研究平台为依托建立甲状腺癌术后随访平台,建立规范的各种诊疗记录和个人随访数据库。希望未来有更多中心和同道关注及加入 DTCC 研究,为 DTCC 研究谏言献策或开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探索数据分析使用,挖掘中国最大的甲状腺癌真实世界研究宝库,为提高世界甲状腺癌临床诊疗和研究水平贡献中国的力量!

鉴往知来 | 中国 DTC 术后随访模式探索

近十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增长,目前我国甲状腺癌的 5 年生存率虽然有了大幅提高(84.3%),但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甲状腺癌术后管理水平差异较大,术后随访脱落率高,尚缺乏相应的术后随访标准流程、工具,急需多方人士大力协助共同促进术后随访的规范化。

图三.png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程若川教授立足高层、学会、医院、科室和医生五个层面,从四个维度提出了甲状腺癌术后随访模式的反思和建议:

1、规范疾病管理:借鉴美国 MSK 甲状腺癌术后疾病管理体系等经验,并结合国情统一规范全国超声报告、病理报告、手术记录等诊疗过程,建立甲状腺癌多中心研究协作中心,积累诊疗数据,更新、宣传甲状腺癌诊疗指南;统一诊疗规范流程;医生与时俱进,与国际国内学术理念同步接轨。

2、重视患者教育:借鉴国外经验,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专业的甲状腺癌患者教育入口端(网页、手机 App 形式),对公众媒体的患教进行监督;科室紧跟指南或学会患教方针,开展患教活动;医生重视患教,积极参与,耐心与患者沟通。

3、督促建立医疗团队模型,积极宣传推广 MDT,以学会为平台协助各医院建立 MDT,倡导医生积极参与。

4、搭建和使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借此平台规范术后随访,积累我国甲状腺癌数据。

「众人拾柴火焰高」,期待将来在高层、学会、医院、科室及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我国甲状腺癌全程规范化管理稳步前行!

经验要谈 | DTC 术后随访之我见

现有 DTC 术后随访普遍存在随访资料不全面的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朱精强教授介绍了 DTC 随访的三大要素:全面的术前检查(彩超、CT、MRI、PET 等影像学评估,血清学检查及肿瘤相关检查和 FNA 及基因检测)、详尽的围手术期资料(结构化手术方式、详细手术记录、条理化手术过程、完整的淋巴结清扫分区记录、术后病理报告和基因检测报告)和规范的术后随访(要求出院证明结构清晰,随访医嘱明了、实用,随访频率动态化评估,随访指标全面,不同时间节点评估项目不同,个性化给药方式)。

图四.png

华西医院历时 4 个月建立了甲状腺专科随访管理平台,该随访平台具有以下亮点:1. 建立甲状腺疾病特色数据库;2. 3D 模型化、图片化的视觉呈现效果;3. 按照甲状腺疾病相关评估标准智能化评判;4. 医生与患者多方位信息交互、全面掌握病情。

未来还将进一步探讨基于「互联网+」的三级诊疗模式,实现线上、门诊相结合的多方位信息交互方式,以庞大的甲状腺疾病数据库作为支撑搭建云平台,实现个人终生化和个体化随访。

千锤百炼 | 学术文章发表之「SOP」

现代医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临床技术,更要提高科研水平,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已成为大多数临床工作者的「刚需」。如何才能成功发表「叫好又叫座」的 SCI 文章呢?默克医学部马悦博士从写作准备、写作技巧和发表流程三方面进行了剖析。

图五.png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所要回答的问题、方法学的严谨性以及操作细节的周全性进行自我检查很关键,这些决定了期刊的层次。使用 CONSORT、STROBE 等指南检查研究设计,养成良好的文献收集和管理习惯,注意伦理问题和数据质量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前提。写文章如同讲故事,逻辑清晰、数据准确很重要。另外,还需注意全文撰写顺序,先写研究结果和图表,然后写研究方法、前言、讨论和结论,最后写摘要和题目以及作者、致谢和利益冲突声明。成文后,还要熟悉发表流程。投稿前检查关键词、作者信息、稿件授权书等相关信息是否齐全,然后静待杂志审核结果。文章被正式接收后,需签署版权转让声明、校样核对、查看文章引用信息等。

总之,牢记一点,「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是发表学术文章的大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寻求同学或同事、研究操作人员、统计师和专业写作人员的帮助,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寄语

甲状腺癌已经成为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与发达国家疗效上差距依然不小,值得重视。深入开展临床研究,积累并使用中国数据来指导中国甲状腺癌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同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甲状腺癌术后随访模式,或许是使中国甲状腺癌治疗效果赶超欧美的必由之路!DTCC 研究是我国众多甲状腺癌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反应了我国甲状腺癌日益提升的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期待这艘巨轮能够继续披荆斩棘,扬帆远航,引领中国甲状腺癌诊疗的新航向!

来源:甲状腺书院

编辑: 李宝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