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减肥是一件违背本性的事情。
说本性也不是那么确切,因为主导权还是在奖励机制纹状体上。
举个例子,在怎么吃都不会胖的情况下,高糖食品比如糖果,高脂食品比如奶酪,高脂高糖食品比如奶茶以及各种各样的零食,你选哪一个?
都说了不会胖,不要怂要从心。
食物的奖励机制研究
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人们更偏好于那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并认为这是因为糖类和脂肪搭配在奖励机制上可产生超叠加效应(简而言之就是高脂高糖使我快乐)。相关内容近期发表在 Cell Metabolism 杂志上,题目为《Supra-Additive Effects of Combining Fat and Carbohydrate on Food Reward》。
研究人员为了比较高脂高糖食物相比单独高脂或者高糖食物在大脑中奖励信号的差别,招募了 56 名志愿者,根据事先的调查,提供给他们三类食物的图片,即高脂(奶酪等)、高糖(棒棒糖等)、高脂高糖(曲奇饼等)的食物。志愿者对于这些提供的食物喜爱程度相似,且食物之间卡路里含量也相似。
志愿者对于这些看到的食物可以进行「竞拍」,出钱较高的志愿者可以吃掉他们所选的食物。整个过程中会对志愿者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分析(fMRI,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改变)。
简而言之,就是你都喜欢的三种食物摆在你眼前,让你纠结地选择一个,再看看你享用它的时候开心不开心。
为什么会「暴饮暴食」?
结果显示,志愿者更偏向于选择高脂高糖的食品。并且当他们在享用高脂高糖的食物时,fMRI 显示他们大脑奖励中枢相比那些选择单独高脂或者单独高糖食物志愿者的活动增高(可以理解为吃得更开心)。
根据这些结论(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复杂分析,在此不赘述了), 研究人员认为,高脂高糖食物会比单独高脂或者单独高糖食物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更高的奖励信号。
当人们感到饥饿时开始进食,富含糖类和脂类的食物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传递信号给大脑,便产生了一个超叠加效应,也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求志愿者对于这些食物进行热量评估。他们惊奇地发现,人们对于高脂食物的热量能进行较好地把控,但对于高糖和高脂高糖的食物不能做出精准的估计。
(图片来源:DiFeliceantonio et al., 2018, Cell Metabolism 28, 33–44 July 3, 2018)
因此作者提出观点,高脂高糖的食品加工造成奖赏回路的超叠加效应,加之人们本身对于高脂高糖食物热量把控并不精准,这就导致了暴饮暴食。
比如这几年奶茶横行,莫不是因为奶中本来就有很高的脂,又添加了极高的糖,因此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志愿者平时对于这些食物的消费频率考虑在内。就好像经常吃冰淇淋的人会对冰淇淋变得迟钝,重复进食同一种食物会减少纹状体对于这种食物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说白了也就是吃多了会腻。研究人员期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这些观点。
码了这么多字,我决定响应自己脑海中纹状体的呼唤,点了一杯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