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类利尿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降压药,但长期服用会出现高钙血症。然而,有关这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较少。为此,来自美国梅奥诊所内分泌科的 Wermers 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上。
研究者对 2002~2010 年罗彻斯特流行病学项目(REP)和梅奥诊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将奥姆斯特德县的噻嗪类利尿剂致高钙血症的病例纳入这项基于人群的描述性研究中,并添加 1992 年开始的历史性队列研究。
总的来说,221 例奥姆斯特德县患者在起始噻嗪类药物治疗平均 5.2 年后出现了高钙血症。受试者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 67 岁),且主要是女性,约占 86.4%。在 1997 年以后,噻嗪类药物致高钙血症的发病率增高,在 2006 年达到高峰,年发病率为 20 人/10 万人,而 1992-2010 年间的整体发病率约为 12 人/10 万人。
尽管延续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者高达 62.4%,但队列中并未发现严重的高钙血症。在终止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者中,约 74% 仍有高钙血症。在 53 例患者(占 24%)中诊断发现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其中,有 5 例未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患者仍在服用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药物致高钙血症的发病率从 1998 年出现增高,2006 年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有趣的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发病的变化趋势与之一致。近年来,由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治疗方法的更新,对于 BMD 检测医保报销方案的修订,可能导致了一些确定偏倚。
对此结果,研究者估计,在噻嗪类利尿剂致高钙血症的受试者中,多达 71% 的患者合并以高钙血症为特征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尚不明确。
此外,因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利大于弊」,所以,仅出现轻度和非进展性高钙血症的患者未必需要停止服用噻嗪类利尿剂。
在噻嗪类利尿剂致高钙血症的患者中,若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提示原发性甲旁亢的可能,应进行 PHPT 相关并发症的检测,而不是一昧的停止服用利尿剂。对于是否需要停止服用噻嗪类利尿剂,还仍需进一步的随机试验来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