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EM:孕早期抗甲状腺药物使用增加婴儿出生缺陷

2016-02-23 07: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程亮
字体大小
- | +

众所周知,甲巯咪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都与后代出生缺陷有关。同时,在极少数情况下,这两种药物治疗还能够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和肝衰竭。然而,普通人群和孕妇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低还有待明确。

为此,丹麦奥尔堡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Andersen 博士等进行一项研究,旨在明确普通人群和孕妇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出生缺陷、粒细胞缺乏症、肝衰竭之间相关性。研究结果于 2016 年 1 月 27 日在线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杂志。

在这项研究中,纳入 1973~2008 年期间于丹麦登记的所有活产胎儿父母(2299952 例),并分析这些受试者 1995-2010 年期间抗甲状腺药物使用情况。研究终点为粒细胞缺乏症、肝衰竭、以及后代出生缺陷。此外,Andersen 博士等还进行了一项亚组分析,纳入 1996~2008 年期间所有活产孕妇(830680 例),旨在评估妊娠期间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人群研究中,共有 28998 例患者(妊娠 2115 例)接受抗甲状腺药物处方,其中有 45 例(妊娠 1 例)出现粒细胞缺乏症,10 例(妊娠 1 例)出现肝衰竭。也就相当于为期 10 年期间每 500 万例居民中出现 41 例粒细胞缺乏症,11 例肝衰竭。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相关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 0.16%,其中 MMI 和 PTU 治疗相关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 0.11% 和 0.27%;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相关肝衰竭发生率为 0.03%,其中 MMI 和 PTU 治疗相关肝衰竭发生率分别为 0.0% 和 0.05%。而且,这些不良反应 (83%) 大多发生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3 个月内,另有 25% 发生于甲亢复发期间。

此外,妊娠期间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还与后代出生缺陷风险增加相关,发生率为 3.4%(44 例/500 万居民/10 年),且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出生缺陷发生率为产妇粒细胞缺乏症和肝衰竭发生率的 75 倍。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丹麦普通人群中,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与出生缺陷和粒细胞缺乏症有关,两者发生率相似,且都明显高于肝衰竭。然而在妊娠期间,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出生缺陷。研究者提出,通过限制妊娠早期抗甲状腺药物使用将有助于减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负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