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巴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TU)是临床治疗甲亢最常用的两种药物,尽管两者的作用机制大致相同——均是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但在药代动力学(如起效时间、半衰期等)、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效力等方面二者仍然有所不同。只有对此熟悉了解,才能在治疗甲亢时更加安全、合理地选用药物。
MMI 与 PTU 的比较
1. MMI 1 次/天、PTU 3 次/天
MMI 半衰期长(4~6 h),可以每天 1 次给药,疗效等同于每日 3 次给药,故患者服药依从性更好;PTU 起效快、半衰期短(1~2 h),需要一天三次给药。
2. 甲亢危象首选 PTU
与 MMI 相比,PTU 除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以外,还可在外周组织抑制 T4 转化为生物活性更高的 T3,故起效较快,可以迅速地控制甲亢症状。因此,抢救甲亢危象时首选 PTU。
3. 妊娠早期首选 PTU、中晚期换 MMI
与 MMI 相比,PTU 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不易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致胎儿畸型的风险较低,缺点是偶可引起严重肝损害;MMI 虽有一定的致畸性,但肝毒性相对较小。
故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建议,妊娠早期(即怀孕前三个月,此乃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首选 PTU,妊娠中、晚期换 MMI 治疗。
4. 副作用剂量依赖性
PTU 和 MMI 均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和肝功异常,但 PTU 的上述副作用与剂量大小无关,有点类似于过敏反应;MMI 的上述副作用与剂量大小相关,主要出现在初治期服药剂量较大时。换句话说,MMI 的副作用为剂量依赖性;PTU 的副作用无剂量依赖性。
5. MMI 肝损坏较轻、PTU 肝损坏更重
PTU 和 MMI 皆可引起肝损害,但 MMI 引起的肝损害较轻,以肝内淤胆为主,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及黄疸,迄今未见引发致命性肝炎、肝衰竭的文献报道;而 PTU 引起的肝损害比 MMI 要重,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偶可引发致死性的急性肝坏死、肝功能衰竭。
6. PTU 偶可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病人常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肾功能损害、咳血、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等,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7. MMI 偶可引起低血糖症,又称「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其临床特征为自发性低血糖、高水平胰岛素和高滴度的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缺陷有关。
8. 在对重症甲亢患者进行131碘治疗的前期准备中,药物首选 MMI
这是因为 MMI 抑制甲状腺组织摄取碘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24 小时),而 PTU 则长达数周到数月,故后者会影响131碘的疗效。
MMI 与 PTU 的选择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对 PTU 和 MMI 两个药物的安全性已有较为明确和公认的结论:
MMI 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肝毒性方面)显著低于 PTU,并且,MMI 的不良反应大多具有剂量依赖性特点,而 PTU 的不良反应则与药物剂量没有明显关系。此外,在治疗依从性、对131碘的影响以及药物疗效等方面,MMI 也均优于 PTU。
有鉴于此,美国甲状腺学会(ATA)与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公布的《甲亢和其他病因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建议:甲亢患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甲亢)药物治疗尽量首选 MMI,只有三种情况除外:
(1)甲亢危象;(2)妊娠早期甲亢;(3)哺乳期妇女。
几点注意事项
1. 由于甲亢本身就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及肝功异常,因此,用药之前要查一次血常规和肝功作为对照,以便于判断患者的上述异常究竟是甲亢本身造成的还是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
2. 用药期间(特别是在用药之初的 4~8 周内)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患者一旦出现咽痛、发热要高度警惕「粒细胞减少」,立即停药就医。
3. 由于 MMI 和 PTU 有较高(50%)的交叉过敏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一种抗甲状腺药物出现粒细胞缺乏、严重肝损害、剥脱性皮炎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须立即停药,禁止换用另一种抗甲状腺药物,而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法为宜。
当然,如果只是皮疹、瘙痒等轻度过敏反应,可以加用抗过敏药物后继续用药,也可换用另一种抗甲状腺药物
本文作者:王建华,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本文已获作者独家授权丁香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