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人群研究发现心悸可预示未来房颤

2012-05-21 11:07 来源:丁香园 作者:灵舞
字体大小
- | +

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心房颤动的最强风险因素都是心悸和高血压的病史。虽然高血压是大家熟知的房颤风险因素,但是研究人员指出,之前并未记录自我报告心悸对之后发生的房颤的影响。

心房颤动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心衰(三倍风险)、卒中(风险增高五倍)和总体死亡率(二倍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最近的共识将房颤称作为“现代心脏病学主要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而且在共识中补充说,与房颤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高得不能接受”。

心悸以房颤风险因素出现是作为Troms Study的结果被发表在《欧洲心脏病预防杂志》上,而Troms 研究是一项针对挪威地区普通人群的大规模前瞻性随访研究。研究参加者的招募在1994-1995年进行,对象包括该地区年龄超过25岁的所有居民。经剔除后,研究列入22815名年龄在25-96岁的对象,而且随访的平均时间为11.1年。调查开始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6岁。

有关心悸的信息包括研究开始时一起测量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有研究对象均与当地诊断登记处和国家死亡登记相关联,以获得心电图证明的房颤信息。而且为研究对象寻找诊断脑血管事件或者心血管事件的医院记录,但是不包括诊断心律失常的登记记录。

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的11.1年间,共有361名女性(3.0%)和461名男性(4.2%)记载了房颤,发病率为女性每千名每年2.71,男性为3.87。年龄、自我报告心悸和高血压都是房颤最强风险因素。心悸被研究人员描述为“频繁发生的”,它可使女性房颤风险增加62%(风险比HR1.62),男性增加91%(HR1.91)。

研究人员也分开研究心悸和房颤的预测因子(排除常见的重叠的风险因素)。分析后发现,心悸(无房颤)的几个重要风险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房颤最突出的风险因素是生物因素(年龄、血压、身高、体重指数和糖尿病)。虽然身高、降血压治疗和冠心病同时为心悸和房颤的风险因素,但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心悸和心房颤动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第一作者AudhildNyrnes博士说,“虽然诊断房颤之前对心悸的发生进行了评估,甚至在校正房颤其他风险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依然明显,但是我们不能断定说这种关联性是因果关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可能是因果关系也是合理的。‘心悸’被用来主观描述不规则的心脏搏动或者心率加快,而且一部分心悸也很可能代表心律不齐,它是房颤的主要特点。”

一项常被引用的美国研究(190名因心悸入院的患者参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心律不齐的诊断只有40%,其余的因多种或未知的原因未被诊断。这个和其他的研究均表明,心悸可表现为各式各样的作用机制,因此具有高度不同的临床意义。

Nyrnes博士说,“然而,实际上心悸大部分是无害的,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发现那些预示潜在疾病和未来房颤的心悸。虽然心悸或许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减少,比如饮酒、吸烟(均加快心率),但是仍然不清楚这样是否能减少房颤风险。有趣的是,未来的房颤与生活方式无明显相关性,而仅仅跟心悸相关。”

然而,研究也证实高血压是房颤重要的风险因素。研究起始时血压升高(超过140/90mmHg)可使女性房颤风险几乎翻倍(HR1.98),而男性增加40%(HR1.40)。研究人员说,这个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是“强调充分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他们也补充说,心悸受试者可有发作性房颤,因此需要依靠长期的心电监护进一步研究。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yanyingchu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