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进食少、运动过量、药物使用不当 低血糖还有哪些原因?

2017-05-26 12: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建华
字体大小
- | +

血糖水平低于 2.8 mmol/L 谓之「低血糖」,它经常发生于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导致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包括进食太少、运动过量、药物使用不当等。如果患者的吃饭、运动、用药都很有规律,怎么还时常发生低血糖呢?这是因为,低血糖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大诱因之外,还有许多人们平常不太熟悉的其它诱因。例如:

1. 早期糖尿病

在 2 型糖尿病早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进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高峰明显滞后于餐后血糖高峰,致使患者常常在餐后 4~5 小时(相当于下一餐的餐前)出现低血糖。

应对措施:少量多餐或口服α-糖苷酶抑制剂。

2. 过量或空腹饮酒

饮酒所致的低血糖又称「酒精性低血糖」,既可发生于餐后,又可发生于空腹。「餐后酒精性低血糖」常发生于饮酒后约 3~4 小时,多因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所致;「空腹酒精性低血糖」常发生于饮酒后约 8~12 小时,其原因有二:1)酒精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异生;2)光顾喝酒没有吃饭,肝糖原储备不足,进而导致肝糖输出减少。

应对措施:饮酒不宜过量,饮酒一定要吃饭,尤其不要晚上空腹饮酒,肝功能不良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忌酒。

3. 注射部位脂肪增生

长期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出现硬结,这会延缓对胰岛素的吸收,造成餐后血糖先高后低。

应对措施:注意经常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要经常检查注射部位的皮肤,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注射。

4. 糖尿病性胃轻瘫

胃肠道动力减低、蠕动下降,俗称「胃轻瘫」,属于糖尿病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 1/3 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轻瘫」。

合并「胃轻瘫」的糖尿病人由于胃排空延迟,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中而无法进入肠道,食物吸收的时间不确定(往往是延后),致使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的作用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不匹配,因而容易导致餐后低血糖或是高血糖。

应对措施:1)改变饮食结构,改为低纤维素、半流饮食;2)调整给药时间,将餐时胰岛素注射时间延后。

5. 肝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一方面会导致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素或降糖药在血液中蓄积;另一方面会使肾脏生成葡萄糖的能力受损,从而导致低血糖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患者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出现空腹低血糖。

应对措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的用法用量。

6. 甲状腺、肾上腺及垂体功能减退

甲减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便会延长,糖尿病合并甲减将使低血糖风险增加。有些糖友同时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由于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缺乏,很容易发生低血糖。而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糖尿病人,由于升糖激素分泌不足,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应对措施:酌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等。

7. 妊娠与分娩

有些糖妈妈在孕早期由于妊娠反应比较明显,进食不足,加之呕吐,容易出现低血糖。此外,分娩后,随着雌激、孕激素的水平明显下降,产妇血糖也随之降低,如果胰岛素不及时减量,也容易发生低血糖。

应对措施:妊娠期孕妇的饮食不宜控制过严,分娩后,应及时下调胰岛素用量。

8. 糖尿病「蜜月期」

无论是 1 型糖尿病还是 1 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通过短期强化降糖治疗,胰岛功能会都会得到一定改善,有些病人只需用很少的药量甚至不用药血糖也能维持正常,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蜜月期」。如果进入「蜜月期」仍继续维持原来的药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低血糖。

应对措施: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9. 非降糖药物所致的低血糖

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无须赘述,需要警惕的是某些非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近年来,临床报道比较多的是喹诺酮类药物(如替沙星、氧氟沙星等)、抗甲亢药物(如他巴唑)引起的低血糖。

应对措施:用排除法加以确认,及时更换其他药物。

10. 胰岛素瘤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空腹低血糖,患者神经缺糖症状比较突出,常常表现为肢体抽搐、惊厥甚至意识丧失。患者胰岛素释放指数增高(>0.3), 饥饿试验阳性。

应对方法:手术切除。

综上所述,导致低血糖的原因很多,除了篇首提到的三大常见原因之外,千万不要忽视相对少见的其它原因。

编辑: 李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